March 11, 2004

書名:余秋雨(2001)。〈上海人〉《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三聯。p.161-p.179。

作者介紹:

余秋雨
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中國大陸著名的文化史論學者、作家。
經歷:上海寫作協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交通大學、中國科技技術大學、東南大學、寧波大學客座教授。
著作:《霜冷長河》、《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余秋雨台灣演講》、《秋韆架》等,為目前全球各華人社區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書摘:

1. 上海文明:許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內心規範,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

2. 華亭館(《上海縣誌》記載,上海縣舊名華亭)

3. 明代進士徐光啟的上海特質,中西文化的奇異組合;《幾何原本》(俐瑪竇合譯);提倡西方科學文明、重用歐及人士、宣揚天主教;靈柩運回上海(墓前教會立的拉丁碑文),安葬地為家族世代匯居,開始稱為"徐家匯"。徐光啟的十六代孫是軍人,他有一個外孫女叫倪桂珍虔誠的基督教徒,擅長數學,哺育的幾個女兒對中國現代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便是震名中國現代史的宋氏三姊妹(宋慶玲一口道地的上海口音)的母親。(宋氏遠祖"文定公",即是徐光起的謚號)

4. 徐家匯,向東延伸出一條淮海路,筆直地劃過上海灘,它曾經是充分呈現西方文明的一道動態,老上海高層社會的風度,長久地由此散發。

5. 上海位處:側臉向東,面對浩瀚的太平洋,後背是一條橫貫九域的萬里長江。上海從根子上與中華文明不太協調(文化/天然資源/飲水/峰巒/年齡),直到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職員黎遜向政府投送一份報告,申訴上海對新世界版圖的重要性,上海便成為南京條約中開放通商的五口之一。

6. 上海是一個巨大悖論,當你注視它的惡濁,它會騰起耀眼的光亮,當你膜拜它的偉大,它會轉過身去讓你看一看瘡痍斑斑的後牆。
7. 上海的自慰: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種精神文化特徵,單單是經濟流通,遠不能囊括上海文明。
8. 各管各(關儂啥事體?)
9. 南北之爭;海派京派之爭(爭論多為北方假設)
10. 上海人很難心底長久而又誠懇地服從一個號令,崇拜一個權威
11. 上海人歷來比較講究科學實效,看不慣慢吞木訥的傻樣子

12. 上海文化人大多是比較現實的,不會對已逝的生活現象迷戀到執著的地步,總會釀發出一種突破意識和先鋒意識,但是,他們的精明使他們更多地顧及到現實的可行性和接受的可能性。

13. 大雅大俗均可隨腳出入
14. 國際交往歷史的開放文化追求

15. "崇洋不媚外"(總體上有點崇洋,但氣質上卻不大會媚外)(老一代人力車夫都會說幾句英語)(北方不少城市稱外國人為"老外",這個不算尊稱也不算鄙稱的說法,似乎挺密切,實則很生分,至今無法在上海生根;上海的口語中,除了小海,很少把外國人統稱為"外國人",只要知道國籍,總會具體地說...,與外國人有一種心理的趨近)(上海子女的教育上隱約埋伏著國際性的文化訴求,英語的重視)

16. 上海的文明承受者是一個構成極為複雜的群體,無形的心理秩序,吸納著和放逐著來來去去的過往人丁,一種非戶籍意義上,而是心理文化意義上的上海人於是出現。(p.175)

17. 上海文化結構:缺少皈依的一群。靠傳統?靠新潮?靠內地?靠國際?靠經濟?靠文化?靠美譽?靠實力?靠人情?靠效率,靠山似乎很多,但每一座都有點依稀朦朧。(p.176)

18. "重塑"新的上海人(人格結構的調整)
19. 百餘年超濃度繁榮和動亂的遺留

20. 上海人在總體上不是這座城市的主宰,上海人長久處於僕從、職員、助手的地位,是外國人和外地人站在第一線,享受和承擔著創業的樂趣和風險。眾多上海人處於第二線、觀看著,比較著,追隨著,參謀著,擔心著,慶幸著,來反覆品嘗第二線的樂趣和風險。也有少數上海人衝到了第一線,如果成功了,後來也都離開了上海。這種整體角色,既使上海人見聞廣遠,很能適應現代競爭社會,又缺少自主氣魄,不敢讓個體生命燦爛展現。(p.177)

21. 失落了上海的中國,也就失落了一個時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