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2002)。《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高雄市:宏文圖書。
導論子題:
消費空間與公共領域
娛樂版圖的擴張與地域性知識的重建
巨型城市、全球城市語境中的國家與資本
城市鏡像與「上海精神」
研究架構:
1. 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九九九~二○○○年度的重點課題
2. 粗分:兩種不同風格-西方風格;老上海懷舊風格
3. 指稱:融合的主體,概括性的指稱
4. 觀察對象:
(A)衡山路酒吧一條街的消費空間
(B)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為中心的酒吧消費空間
5. 切入:消費角度
6. 分析:世紀之交的上海特有的都市消費文化現象
7. 輔助:現實的消費空間;文學文本追溯(消費主義/文化經驗/歷史)
8. 層次:現代性/全球化(理解-上海都市空間的流變)
------------------------------------------------------------------------------------------------------------------
導論書摘:
1. "解讀上海的方法與可能性"
2. 小酒館對於"無產階級"來說是惟一能給他們提供相對行動自由的場所
3. 酒吧和咖啡管,"政治動亂的溫床";"公共領域"
4. 交往方式、批判氣氛、主題趨向;機制共通上:"社會交往的方式"
5. "社會地位"、"等級禮儀"的不重要;"舉止得體"基本的交往準則
6. 新的分化是以"成就"、"利益"、"趣味"而不是"等級"為分界
7. 上海酒吧與其”西方譜系”之間到底有何種聯繫?
8. 上海酒吧作為一個”地域性的空間”有著何種獨特性?
9. 1980年上海出現了第一座音樂酒吧...
------------------------------------------------------------------------------------------------------------------
10. 1992年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的揭幕階段,一個既熟悉又陌生、極富刺激的辭彙-"夜總會"開始闖入上海市民的眼簾(”濃縮”老上海的繁華舊夢,傳遞了一種與這座城市的”半殖民地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獨特情調)
11. 上海社會文化管理處
12. "負面的空間";漂浮,無根的空間
13. 「一九三一」,老上海懷舊酒吧的開創者(茂明南路上)
14. 「凱文」,衡山路酒吧的元老(1997年10月開設)
15. 徐匯區商業委員會
16. 「新天地」,淮海中路旁、黃坡南路和馬路之間的三萬平方米,好萊塢式改造的石庫門街區(十九世紀中葉,太平軍三次進駐,上海租界滿足新移民的居住理念而誕生)(改寫了這座城市最富特徵和最基層的生存空間)
17. "標誌型"文化景觀
18. 天井,前樓,客堂,廂房,亭子間,灶坯間
19. 上海酒吧:"非本地化方式降臨"、"非本地的消費群體"、"本質為外來文化突然注入的結果"、"區別身份地位和趣味",曾經相當長時間為炫耀性的舞台
20. 自己本地的消費群體出現
21. 消費者的確切構成情況?文化研究的"武斷性"
22. 上海酒吧的消費空間:"空間"與"時間"往往被複雜的糾纏在一起
------------------------------------------------------------------------------------------------------------------
23. "巨型城市的上海"(曼威.柯斯特):集中全世界的指揮,生產,管理,媒體控制,真實的政治權力,創造和傳播的象徵能力;連接全球經濟體,扣連信息網路,集中世界的權力;集中最好和最壞的事物;土地使用模式上有明顯的不連續性;空間判斷,功能碎片,社會區隔的不連續族群(外在連結全球;內部脫離了在功能上不必要,而在”社會上引起分裂的人口”...)(p.13)
24. 上海酒吧的”空間片段性”和”功能碎片性”(關於上海九八的任何明晰的、內在統一的論斷都有可能值得懷疑)
25. 上海:”巨型城市”向”全球城市”過度的城市
26. "全球性"與"地域性"互補關係,是理解上海與上海酒吧具有啟示的意義(既全球又具地域性?)
27. 內在的緊張:地域性知識往往通過強調日常生活權利來對抗資本與民族國家等的抽象要求(p.15)
28. 國家意識形態對於”全球化的文化想像”?
29. "國家與資本合力運作的空間"(國家政策與資金的介入)(p.15)
30. 國家與跨國資本之間的勾結,忽略了”民族國家”(尤以反對西方權主義的某些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在現代化的同時也在企圖遏止跨國資本的壟斷性(p.16)
31. 冀望透過"國家體制的改革"來與資本主義抗衡
------------------------------------------------------------------------------------------------------------------
32. 香港中環「蘭貴坊」酒吧
33. 香港與上海的鏡像關係(李歐梵)
34. 殖民城市;香港與上海的區別不應只有殖民化程度,而忽略本質上的差異?
35. 上海作為"他者"(可以觀察到/可供分析/較為完整/統一的特性)(p.18)
36. 「上海式的現代性」(全球性的,地方性的;另類的現代化模式,全球化想像)
37. 城市的擴張以"極端"的方式
38. 上海內核:文化開放性/多元性/混合性/積極的創新態度
39. 「二○○○上海雙年展」(侯翰如)
40. 上海酒吧的繁榮究竟有多少”獨立”的成分?
41. "表面的亮麗、形式的國際化"(表象/本質的兩元區分)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