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章:Media &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 Group(三月十二日)
日期:12/03/05
地點:ES712
成員:Austin, Jerry, Angela, Birdie, Albert
內容:
Chapter1:文化研究
1.跨學科的爭議:人/具體產出物
2.Dissen, 學科的不滿性
(1)佛洛伊德:缺乏/不滿性,進步動力所在;
(2)台灣六○年代的新聞學到傳播學
3.理論的方法論
(1)實際經驗的解決方式vs理論的實質(池pool)
(2)九○年代的政大傳院轉向?(馮建三join in)
(3)羅文輝/黃新生的媒介批判的方法差異
(4)Canon;每個學科均有主流(理論/作品/大家/討論沉澱;集體意識;攻擊與轉向)(符合討論方式-嚴謹/)(Anti, Inter, Trans , De)
4.另類的學說
(1)必備性;(2)八○年代英國
5.學科建置化(參照點)
6.文化研究與何學科有所關係?
7.美國傳播學科對文化研究的接收情況
8.空間理論(夏鑄九、王志宏)
9.葛蘭西所講述的:共識;"解釋權"異位變換位置(ex:calling)
10.何種可以被"接合(陳光興)/扣連(張錦華)"(Artice/葛蘭西)(霍爾)?
11.羅蘭巴特:字面/刺點
12.典範(孔恩)(社會科學的談法)
13.文化主義:
葛蘭西,文化與環境,文化是一個鬥爭的場域;社會,經濟,法律;領域如何流動;在何種脈絡底下(權力主導者?方式角度…);霸權位置,詮釋權,解釋力;人和結構都無法解釋,共識不斷的被分享也被挑戰
14.結構主義:
阿圖塞,60年代,"共時性"(壓縮到一個時間,);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表意再現,階層,族裔ethnicit,壓制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市民社會/國家社會,文化是一個鬥爭的場域;城鄉,種族,性別;收編/吸納/圍剿
15.霍爾(黑人/牙買加;拒絕為黑人發言?替黑人發言位置:白人權力的缺口圓滿)談"扣連(結合)理論"”能動性(Agency)”;”英國謀殺(Mudding)”/道德恐慌效果(moral panic);後殖民問題如何被討論?
Chapter2:研究方法
1.網路的議題設定?影像/動的影像;議題設定:媒體-傳遞-社會議題(流向);議題設定到霸權;關心的問題受到方法指導(理論到方法)
2.社會科學的方法:操作型定義的要求(信度/效度)
3.均有資料蒐集/資料源的必要性(資料從何而來的不同,人?)
4.時間差(T1T2)
5.調查法:"問卷設計(媒介使用方式/因變項)"(資料源:人)
6.內容分析法:
(1)"類目建構"(類目的建構方式/操弄方式/排除的可能性)
(2)”操作方式”去脈絡化/”還原”問題的解讀
7."論述分析"
(1)位置/定位的問題:內存複雜性/給權,接權,剝權(ex:陳由豪)
(2)"系譜問題"(時間面向/空間脈絡);
8."敘事分析"
(1)故事怎麼說?
(2)第一人稱,第二人稱
(3)第三人稱(新聞上)(記者/評論家兩種身份的陳述方式?)
9."言談分析"(語言跟身體的接受力有關)的差異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