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3, 2004

改革文化投融資體制,繁榮上海文化產業

作者:謝耘耕 2004-7-23 10:18:31

博客中國(Blogchina.com) b38084c

隨著上海正在向國際大都市進程加快,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國際大都市不僅應該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或航運中心,更應該是國際文化大都市。
紐約除了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文化設施,如百老彙、林肯藝術表演中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外,還有2000家非營利文化藝術機構;出版發行4種日報、2000多種週報和月報,擁有幾百種國家級雜誌出版社,4個國家級電視網總部、至少25家有線電視公司,100多家廣播電臺。影視業的發展為紐約市提供了可觀的地方稅收,紐約市影視業的地方稅收從1993年的1.43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45億美元,增長了71.33%。新興的以高科技為支撐的新媒體產業在紐約發展也尤為迅速,紐約市內的新媒體從業人員超過10萬,新媒體產業的年收入增長率高達53%,1999年達到170億美元。
倫敦的創意和文化產業估計年產值為250~290億英鎊,從業人員達到52.5萬。其中倫敦電影工業年產值為7.36億英鎊左右;出版業約為33.53億英鎊。此外,全世界每年有一億人前來倫敦參觀各類博物館和畫廊,倫敦藝術品拍賣銷售額僅次於紐約,位於世界第二。全英1600多個表演藝術公司中超過1/3的公司位於倫敦,倫敦還擁有全國70%的錄音室、全國90%的音樂商業活動、全國電影和電視廣播產業收入總額的75%、全國藝術及古董代理商人數的33%、全國廣告從業人員總數的46%、全國時裝設計師人數的80-85%等。倫敦電影委員會登記的電影拍攝景地有12000個,倫敦還擁有1850個出版企業和7000個學術雜誌社。倫敦城的艦隊街,曾是英國報業的集中地,有《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觀察家報》、《週刊》等等,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路透社也設於此。
香港創意產業包括廣告、建築、藝術、文物和手工藝、設計、數位化娛樂、電影和錄音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和印刷、軟體和電腦、電視和廣播等12個門類(不包括教育),以掌握產業鏈的高端和轉口貿易作導向,廣泛輻射到華南和東南亞地區,2001年的增加值為461.01億港幣,占當年香港GDP的3.8%。從1996到2001年間,儘管受到香港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但創意產業年增長率仍然達到6.1%,成為香港經濟一個重要的生長點。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上海文化產業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也向世界展示了它的風采與魅力。上海文化宣傳系統先後組建了永樂集團、上影集團、文新聯合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世紀出版集團、文廣集團等;並先後投入200億元,建造大劇院、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上海圖書館等文化設施;成功舉辦了十幾屆國際旅遊節、五屆國際藝術節;上演過世界著名歌劇《貓》、《悲慘世界》;迎接過帕瓦羅蒂、帕爾曼、波切俐。在與世界文化頻繁的交流、接觸和對話中,上海不斷展現出它對世界文化藝術所具有的敏銳反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能力,不斷讓世人感受到這座城市在文化藝術發展方面的勃勃生機。
但上海的文化發展與快速的經濟增長仍極不協調。儘管以城市綜合競爭力而言,上海在國內名列前茅,在國際上屬於中等偏上,但在文化建設方面,離國際大都市對文化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
文化產業發展取決於文化產業政策,而文化投融資政策是文化產業政策的核心內容。目前上海文化產業資本結構單一,國有資本一股獨大,在許多方面處在壟斷政策的保護之下,計劃經濟下形成的文化管理理念,仍然阻礙著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目前,上海人均文化產品的消費水平比較高,但遠遠不是區域性的文化產業中心,由於總體規模比較小,對周邊省市和全國文化市場的輻射力不大。根據權威統計資料分析,上海文化產業(這裏包括教育、文藝、廣電業)增加值的總量為160億元,占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1904億元的8.40%,在全國各省市中排在江蘇、山東、廣東、浙江、北京、湖南之後,名列第7位。從上海市民文化消費的水平看,上海人均文化產品為1329元,排第2位。
近幾年,境外資本逐漸進入視聽服務、電影院服務、書刊銷售服務、書報刊印刷、動漫畫加工、娛樂等領域,並對進一步拓展上海文化市場保持興趣。新聞集團、美國線上時代華納、迪士尼公司、維爾康姆,貝塔斯曼、星空傳媒等海外傳媒巨頭已經開始實質性挺進上海文化產業,各省市的民營資本也在積極進入上海文化市場。
 總結國內外文化發展的成就,基本的經驗是文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單純依靠政府投資,不容易產生對社會投資產生“擠出效應”,而且難以形成產業化運作。要實行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擴大文化市場准入,鼓勵支持非國有經濟和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一、重新確定國有資本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投資範圍,推動國有資本投資機制的改革和轉變
國有資本對文化領域的投資重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非營利性的公益性文化行業,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和研究單位、國家基礎性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等;二是涉及國家文化和資訊安全的文化行業和基礎設施,如黨報、黨刊、國家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國家廣播電視和通訊的骨幹網路設施等;三是代表國家水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院團。
要改革資金投入方向和投入方式。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國家要繼續給予經費保證,加大投入力度,同時要鼓勵它們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對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國家區別情況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國家要逐步停止投入,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逐步向公司制過渡。政府投入方式要逐步從對文化事業單位及從業人員的一般投入,轉變為以項目投入為主。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採購制度。
二、進一步拓寬文化投融資渠道,降低投資准入門檻,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進行投資經營
目前,中國的“居民儲蓄”已有相當規模,至2001年底總量高達7.2萬億元,還有811億美元的外幣儲蓄。再加上人民手中的現錢,可近10萬億元。有積蓄而沒有地方從事實業投資,只好到證券市場上“炒一把”。目前我國股市開戶數達到6000多萬戶,這幾乎相當於法國總人口或英國總人口。這種“萬人爭炒股”潮流的產生已經確鑿地證明了近幾年我國實業投資門路的狹窄。有專家估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2萬億元民間資本被閒置。
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文化體制的所有制結構,加快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不僅有利於增加文化市場的有效供給,發展和完善我國文化體制的所有制結構,而且還能吸納大批就業和再就業人員,為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應鼓勵社會力量以參股、購股、合夥經營乃至控股的方式投資興辦中小文化企業;鼓勵建立為中小型文化產業服務的民間金融組織,拓展社會投資渠道;發行文化產業基金彩票,吸納民間資金發展文化產業。同時積極引進外資,改善文化產業資本結構,提升文化產業資源配置的國際化程度
三、 加大直接融資比例,強化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金融市場中的主要金融工具是存款和商業票據,債券和股票的種類很少。8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和公司債券、股票呈現出此消彼長的勢頭。一些傳統的長期貸款項目出現了證券化的趨勢。80年代中期,國際證券發行量首次超過了國際信貸量,國際籌資者的資金來源由原來銀行信貸為主,轉向以發行各種有價證券為主。到1996年,國際證券淨發行額達到 5400億美元,超出國際銀行貸款淨額 33%。1999年,世界證券市場的市值更是首次超出了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量。
截止到2001年10月25日,美國傳媒業共有195家上市公司,其中廣告業50家,廣播電視業84家,出版業61家,總市值4524億美元,平均市盈率57倍,遠遠高於20倍的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可見美國資本市場對傳媒業仍然十分看好。
儘管在2002年中國證監會頒佈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已將“傳播與文化產業”確定為上市公司的13個基本產業門類之一,我國近幾年來也有少數文化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但總體來看,一是文化企業上市的數量比例和直接融資的規模仍然較少,現在滬深兩地股市上,涉及文化產業的上市公司僅有十多家,其中上海約有三四家;二是上市企業的結構還不盡合理。由於種種原因,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國有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和民營文化企業至今尚未實現上市。
為此,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將文化企業的上市融資列入工作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一批市場化程度較高、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國有和以國有資本為主體的混合經濟的大型文化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可轉換債券或企業債券,同時對符合條件的各類中小型文化企業在即將開設的創業板的申請上市也應給予積極的支持。


(作者系東方衛視主任記者、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 鮑宗豪:《上海走向文化自覺的思考》解放日報2003年12月4日第5版觀點專欄 尹繼佐:〖推進體制創新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來源:文匯報·文藝百家 :韓永進:《關於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2004年2月,中國網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