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7, 2004

文章:電影院

作者:包亞明

看電影,一直是上海浮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895年法國人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裏第一次欣賞到了電影,而上海人只隔了7個月的時間,就追上了這一時尚的娛樂方式。上海雖然是亞洲最早的電影放映地之一,但在電影首度登陸後的13年裏,上海人卻都是在人聲鼎沸的茶樓裏看電影的。1908年西班牙人雷瑪斯開辦了虹口大戲院,儘管這只是一間鐵皮屋子,但它的經營業務卻十分明確,只放電影,於是電影院總算落戶上海了。旗開得勝的雷瑪斯不久在海甯路、四川北路修建了維多利亞影戲院,這座可容納750人的電影院,堪稱舊上海經營最成功的電影院之一。

海甯路、四川北路一帶是上海電影院勃興的福地,在不大的幾個街區裏,除了維多利亞影戲院外,還有葡萄牙人赫思培在四川北路上興建的愛普廬影戲院,日本人在乍浦路上開設的東京活動影戲院、在武昌路上開設的東和活動影戲院等。我就在這些街區長大,也喜歡看電影,但卻一直不知道那段歷史。其實,這些街區的輝煌遠遠不止幾個電影院的沉浮,比如,小時候當我聽到別人說起“鐵馬路”,就知道一定是指小菜場,不會想到上海美專。但是,城市的記憶之門,有時卻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令人驚訝地開啟。有一天黃昏,當我走進後弄堂吉慶裏,忽然發現同學張三家的門口居然掛了一塊“吳昌碩故居”的銅牌。

當年梅蘭芳頻頻造訪過的吉慶裏對面,應該還不會有山西電影院。山西電影院是我青少年時期最喜歡去的電影院。與附近的泰山電影院、國際電影院、勝利電影院相比,山西電影院的硬體設施要遜色得多,但弄堂口的電影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遇得上的,況且我一直以為電影院只是一個放映空間,設施的好壞根本不足掛齒。所以到復旦念書後,簡陋的五角場放映站,同樣也會成為我神往的地方。

自從火車老北站被棄用後,山西電影院已經無可救藥了,我只能眼看著它一會兒變成飯店、一會兒變成遊戲房,我唯一能對它表示敬意的方式,就是不再插足那個已經面目全非的空間。銷品茂中高歌猛進的多廳電影院,與在街道中掙扎的山西電影院的同類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給所有狹隘理解電影院的人們以迎頭痛擊,它已經無情地顛覆了電影淩駕於電影院之上的等級制度,它張揚了都市空間奢華享樂的特性,它吹響形式制服內容的勝利號角。當低視點、寬視角銀幕和SRD、DTS、SDDS高保真音響還原系統成為我們理解電影的先決條件時,我不知道那些複雜而令人舒適的設施,是否有能力讓我們重溫電影院裏簡單純淨的溫暖情愫。


轉載:當代文化研究網 www.cul-studies.com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