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談老上海的懷舊論述(黃宗儀)
本文作者發表於:2003文化研究學會年會
操作方式:以上海作家王安憶的作品為文化文本探討全球城市之意識型態運作於日常生活空間所造成的種種張力。
a.近年來討論上海全球化過程的論述
b.上海全球城市建構的意識形態與東京類似,皆兼具回顧歷史與尋求典範兩個重要元素。
c.作者認為:歷久不衰的上海懷舊風潮,其實不能僅就歷史記憶或文化產業的框架來分析,而必須思考上海全球化過程所需營造之空間意象。一種積極快轉到過去的集體慾望。
d.老上海既是過去,也是全球都市的未來。老上海的獨特時空既是可供回望的城市歷史,又具備如今發展大計的全球城市雛型。
e.強調老上海比今日世界許多城市更早群球畫。
f.一般對上海懷舊批評的主要論點為:「懷舊意識」常為全球資本所用,使老上海成為象徵「文化資本」(symbolic culture capital)。如,阿巴斯認為,上海的「古蹟保存」即是文化遺產資本化的徵狀之一。
g.消費空間:從各式復古的上海酒吧、和平飯店的老爵士演奏、以百樂門為號召的舞廳與娛樂城,到石庫門為標誌的新天地休閒廣場,「懷舊似乎只是當代流行消費的代名詞」。
h.鼓勵城市居民藉遊懷舊串聯起斷裂的時間,佐以「與世界接軌」的空間想像。
i.王安憶字裡行間顯露的往日風華難在的失落不安與全球化大話所宣揚的心上海夢形成對比,讓人得以重思都市計畫語言中雙重鏡相型塑的理想全球城市。
j.王安憶懷舊書寫抒發的新不如舊、新上海浮華無根的感嘆,或可"說明全球城市空間與在地上海人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
k.如今新上海的繁華樣貌充其量不過是永恆不變的老上海失真的複製、不可恃的倒影。
l.真正的上海本質是在家常瑣事、里弄人情之間。...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微粒」加總起來,造就了王安憶心中不朽的上海。相對於城市的"標誌化"發展,王安憶希望將上海生活細節標誌化。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