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4, 2004

書名:林志明(2003)。〈《電影城市》策動報告〉《電影欣賞》(115)。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註:林志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

1. 關於電影,關於電影的跨領域研究:
有關電影的跨領域研究,在國內是一個正在興起,但仍然有許多值得期待其良好發展的研究面向。在「文化研究」這樣的綜合概念之下,有關國族、身分、敘述、再現等主題及概念,得到了一定的討論。另一方面,電影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甚至政治的事實,它的研究也需要更多綜合學科的探討。就研究方法、架構概念的討論方面,如何突破文本、論述、再現、敘述等既有文化生產的跨越性概念形塑,相信將是《電影城市》中,思考上所帶來最明顯的衝擊。

2. 電影/城市: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興起的最複雜豐富文化形式之一,以及城市,作為當前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和政治經濟單位之一,兩者之間的關係,自然是一個最吸引人的主題,也是一個最富挑戰性的探討起點。


3. 電影與城市間的研究:
電影和城市間關係是一個晚近興起的研究主題,重要專書著作,包括:
(1)專書-《電影地理學》、《電影中的城市》、《電影與後現代》

(2)《電影城市》-David B. Clarke E., The Cinematic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中譯本-桂冠圖書出版)

(3)《全球化文本中的電影和城市社會》-Mark Shiel and Tony Fitzmaurice eds., Cinema and City:Film and Urban Society in a Global Context, Oxford and Malden Mass.:Blackwell, 2001.

(4)《電影與建築》-Francois Penz and al. eds., Cinema and Architecture , London:BFI,1997.

Architecture and Film by Mark Lamster


(5)《想像現代城市》-James Donald, Imaging the Modern City, London:Athlone, 1999.




4. 空間及其他生產空間中的位置連結:
電影與城市主題研究遲緩,積極地說,社會與文化理論發展上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是要到1970年代才開始發生:「自從1970年代開始,(廣義)左派的社會文化理論逐漸認識到空間作為組織範疇的益處,以及『空間化』概念可以用來分析及描述現代和(尤其是)後現代的社會與文化。」這其中重要的理論作者及作品,比如:
Henry Lefebvre《空間的生產》(1974);
傅柯《知識考古學》、《監獄與懲罰》(1969, 1975);
David Harvey《後現代條件》(1989);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1991);
Edward Soja《後現代地理學》(1989);
等等,以來的一連串中立場鮮明的主張均以歷史/空間對立作為現代/後現代的主要分野。

5. 空間轉向:
在歷史性的解析模型裡面,「社會的」常被視為和下層結構有關,而「文化的」則被視為和上層結構有關。相對地,「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把這個對立攤開,使社會研究和文化研究可以在同一個分析平台上進行。在研究社會關係如何在空間中得到組織的同時,也可連結到分析權力和規訓如何分佈於文本空間及文化產品的空間組織之中。這個"空間組織"是具有地理政治意涵的,甚至針對好萊塢這樣的生產而言,更是具有全球性的操作空間。另一方面,"新好萊塢"的崛起,使得它的"影片不再只是電影文本",而被稀釋到一連串複雜的文化商品及呈現管道之中,包括電影、錄影帶、DVD、網路、音樂、廣告、衍生商品和流行文化。電影,與其說是獨特經驗的來源,不如說這些異質場域的連結點,這時『文本分析變得效力有限,而"空間化"的概念正好可以適合地進行發揮』。

6. 全球化議題
城市作為全球化過程中超越國家重要性的討論基點,如何被凸顯出來?應是研究"電影與城市"目前欠缺的部分。(自我觀照:上海影/城的研究策動)

註1:空間形式的社會生產(social production of spatial forms)才是理論建構,而非都市化的簡單題法,後者是現代性神話的一部分。

註2:城市歸零-電影中的台北呈現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