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認識全球化與城市
日期:04/24
地點:政大傳院(政大新聞碩士專班)
主持人:鍾蔚文
主講人:夏鑄九
(一)鏡像-對映的反省/自省:
1.羅大佑:「不要藍綠,只要黑白。」理論/藝術家的力道。
註:另一句話,「我們需要歌的原因,是因為語言有時真的講不明白。我們需要唱歌的原因,是因為說話有時產生爭論……。活著,就得理直氣壯。對一個歌者而言,旋律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的陌生裡再度響起」羅大佑
2.討論主題性,鏡子;"反身性"(佛洛伊德的理論,小孩子從鏡子裡頭看到自己才知道有自己),才得以看的清楚自己,以史為鑑,無一日不無三省,看不到自我的台灣,我們要自己知道要什麼?這時候統一和獨立已經不是問題,超越後。台灣寫新聞稿時,腳指分藍綠
------------------------------------------------------------------------------------------------------------------------
(二)城市與全球化
1.全球經濟的討論,不該馬上步入好/壞壁壘分明的,應暫時以一個龐大的態勢來看,若你無法看到全球化內,你無法在順利而為中生存,而處在自我欺騙的悲哀。處在東亞的特殊性,在台灣或許還不明顯,大陸的戲劇化劇變卻是十分明顯。東亞的特殊性為何?經濟快速發展,都市化加速升級。在此情況下,問題何在?二十一世紀的背論和弔鬼,答案爲"沒有城市的都市化"(都市化:就是人口流動,從鄉村往城市移動-已經有兩次轉換),歐洲中心主義學者說:"你們沒有城市-意思是,外頭有一個城牆,裡面僅是一個市場"。韋伯:"東亞非城市,歐洲的城市才是(此話即是歐洲中心主義)"。
2. 反觀,中國城市已經有五千多年歷史,坦白說比起歐洲來得有城市。為何中國大陸的城市,人人都感興趣,它已有五千年歷史,然而我們卻很少稱之為城市化。上海城市許多殖民者居住的建築,當前已多是中國高幹所住,十分弔鬼。最精采的變化,其實是最近二十五年,人類歷史上沒有這麼快的變遷移動到珠三角。沒有城市的都市化的意思是,人都進入了城市,但是都沒有市民。台灣城市五十年,中國城市二十五年,歐洲五百年才有今天。歐洲人根本不再搞民族國家,現在已經在搞統一歐洲。今天歐洲人如何召喚歐洲人,就是"歐洲文化",而歐洲文化就是"城市文化"
3.埃及用小鄉鎮的商會,搞一個網站,得以連結出去;波洛地海三小國,比起法國人口上海人口高
4.都會區最大的問題在於,非永續城市的問題,密度太高,對能源的消耗,現在是又集中,又分散
------------------------------------------------------------------------------------------------------------------------
(三)中國邁向全球化城市
1.毛澤東,是資本主義的冤首,因此在毛澤東都市的成長一直沒有成長,因此毛澤東寫了一篇文章"十大關係"(1956年),毛澤東當時的講話"寒水都會結凍",其背後有政治實力,等到劉少奇握權時,才有都市發展。
2.生產與社會結構決定了空間組織。如以此觀點來看大陸,像是勞動力(製造業基地),珠江三角洲的勞工,都沒有假日,那些女工努力工作,我們必須以歷史和情境的關照方式去看,其實這也就是台灣早期的反照。
3.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上海非常忌妒"珠江三角洲的計畫",然後浦東計畫(浦東開發)隨後到來;92南巡講話。公元2000年的江澤民,"開發大西部";我們用西部大開發,不能用沿海的開發模式,一步到位的貫徹。浦東空屋率高,顯示著浦東可以開發時,納入全球經濟已經不回頭了!
4.鄧小平"往右轉但是打左轉方向燈";"社會組織(精神狀態各社會組織不同)"的空間形式的分化
5.上海拆遷:"拆"字
6.《移居上海》雜誌,試刊號,幾萬份;北京伺候的官僚太多,天子腳下的政府7.市民精神-上海都市館/我們上海市民的光榮
8.士林夜市在上海;永康街在上海,鼎泰豐和芒果冰;上海人最感興趣就是台北在流行什麼?
9.東莞/崑山(吸引台商是最多的)/揚州市(毛澤東);台商賺的是血汗錢,真正賺錢的是跨國公司;珠三角(大學不夠),調整應變能力夠(廣州劃一個大學城);長三角的文風很盛;河南沒有一個大城市的討論問題?解放軍幫我們台商到珠江三角洲找勞工,每年這些勞工只有舊曆年才回家,資本提供了工作和薪資,但是也同時改變了結構,但是另一面,勞力密集也產生了問題。
------------------------------------------------------------------------------------------------------------------------
(四)當前台灣發展
1.遷都!巴西里亞,經濟力集中,勞動力和資本的落差。例如:台灣中興新村,真正統治台灣是省政府(林洋港等),因此歷年來派任的台灣省省長都是高手,包括像建設廳長,大筆一揮都是幾千萬以上,因此當你把台灣省政府拔掉後,台灣-國家機器自然失靈。
2.目前我們面對新的世界,研究全球化的學者多數是不用功的。台北市是一個最早支持黨外的,最早的反對聲音,均是出現在台北市,然而目前民進黨卻說北市無法拿到票,一直爲民進黨之所以以南北對抗的選票策略,而南北遷都也變為只是選票策略,而非實質的改革政策。
3.都市成長集中的矮化發展的區域:台灣利害的是,進入城市並不是擠在一堆沒有事情做。台灣長期被日本殖民,基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1970年以前的差距不是很大,然而1970年以後,北南兩頭大;1970年代為何台中發展不起來?
4."都市化",男/女,"斜線"的背後隱藏支配性
5.工會在哪?一定在製造業,有都市的地方。1980年代台灣市民社會出來(崔媽媽.環保團體...)
6.新加坡上網人口;台灣和韓國女性上網人口比新加坡高
7.1990年後,台灣將面臨一個新的世界;都市研究的轉向;發問的角度都要改變。都會區:北北基/桃竹苗;超大的都市;資本全球流動時,是以都會做地標,而不是以國家,鉅形城市/...大型的都市會區域出現;東亞城際間流動;城市重新界定其角色...
8.都會節點(nodes):全球城市的重點,它的重點在於背後的網絡,是不是"節點"才是重要,北台都會區納入了,高雄到現在還沒沒有納入,去年的高雄(吃水深,最好的天然良港),輸給上海(上海的黃浦江是淤積的),但是政治因素太高。物質面要突破,台灣的政治和經濟的矛盾性,目前台北市最好,被拉,台灣還一直以為是國家引領發展
9.台灣的二級政府推出的二級政府不會差
10.MIT不能像台灣,而得像美國
11.台灣人常常有事情,就是想要找政府找某個部會,我們社會和國家不是一個平等,發展中國家-父權國家就是,你只要聽話,我就給你飯吃。我們台灣是最充滿活力,拉白布條的,香港學者來台灣,享受台灣的失控感。
12.101大樓的問題,台灣管理摩天大樓的經驗不足;最重要的論點,為何要蓋這個樓?這表示北台都會區域,要成為一個全球節點,台北東區的資本要起來,發建照是陳水扁,讓它成為世界第一的是馬英九。台灣要做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時,要有一個支配性問題。台北要走出去,但是要被看得到?德意志銀行香港的經融分析師(專文),落城時,都有世界經濟危機,根據歷史的詛咒成真,當台北不再是個金融中心時,空間沒有人租時,就是一個證明。跨國公司總部,有一個要求,面積要大,但101大樓卻很瘦,爆發富,蓋個大樓,渾身要掛滿大銅錢,瘦長壓迫要小,跨國要大三層要爬上爬下,就麻煩了!真實和象徵要靠的比較近,日本要住八八層,一種象徵,象徵如果過了頭,自然就出了問題。實際要進駐時,他們如何評估,也就反映了都市結構面。全球化最重要的流動,就是城際間的流動
13.時差:韓國、香港、新加坡的競爭。愛麗絲仙境,唯有跑的快,才能讓城市有競爭力,有繁榮
14.台灣:目前每八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跨國家庭,片斷化的出現,整個跟階級綁在一起,我們的精神狀態還停留在過去;公共交通方便之處和天主教教堂的地方
15.馴化-日本文化
16.地域意識上升到國際意識?如:奧運在巴塞隆納辦,不爭國族問題;反觀台灣,我們的城市自主性太低(要統一那就先獨立,然而統一和獨立絕對不是答案)其實,這個社會夠強大的話,誰都賣不了台灣
17.新竹-台北(科技走廊);竹南頭份以北,北台的都會區域;非常像一個學習型的區域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