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06, 2004

書名:羅鋼、劉象愚譯主編(2000)。《文化研究讀本》(Culture Studies Reade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10-p.39。

※意識形態理論:阿圖塞到葛蘭西

詹姆斯.卡雷《傳播與文化》-文化研究重要概念”意識形態研究”(~70年代出現頻繁)

A.阿圖塞(Althusser)/法國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
→集中"體現"這一點的主體性研究/主體性:不一致的、個性化、獨立自持的,它可能是矛盾的,並且「隨著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不斷地改變」/我們對於自我的看法不是由我們自己產生的,而是由"文化賦予的";因而"我們是文化的「主體」(文化建構而成的)",但"卻不是它(文化)的創造者"。

阿圖塞-文化研究的貢獻
→「主體性理論」:對於文化研究中關於影視/性別/種族/文化身份的研究產生廣泛的影響。
→「意識形態研究」:不僅要通過語言和再現系統來研究,同時也要通過它的物質形式,如它的體制和社會實踐方式來研究。

結構主義的盲點:
「結構主義指出,既然人的意識和經驗都是由文化和意識形態建構的,當我們已經能夠研究它的結構機制時,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去關注它的"具體內容"呢?」-暴露自身的偏頗和侷限→「由於過分強調所謂"結構的整體"和"這種整體的決定作用",犧牲了"過程"和具體經驗的複雜性,犧牲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阿圖塞到葛蘭西轉向:
正是阿圖塞意識形態理論的"缺陷",促成了文化研究中的"葛蘭西轉向"(葛蘭西:不像阿圖塞絕然地將意識形態和人類的主觀意圖同實踐分割開來,從而某種程度上克服了文化研究中"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對立

PS: 理查.約翰生《究竟什麼是文化研究》,界定文化研究的對象:
"所謂主體性的歷史型態是指游社會和文化建構並在李使過程中不斷變化的主體性的獨特型態"。

威廉斯等的「批判經濟決定論」(強調文化的解放力量/人的主體意識的能動作用)
70年代,逐漸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來進行分析

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來考察:
"不能僅僅看成生活經驗的表現";同時還是"產生這種經驗的前提,是我們意識和經驗的基礎"(社會關係的主觀方面)。

⊙補充:Louis Althusser,1918,阿爾及利亞,勒死妻入獄後1990年巴黎去世。
A.→傅柯.德希達/1960~《保衛馬克思主義》(For Max)/「反人道主義」(anti-humanism)/反對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優於社會條件/把社會概念化為一個由相對自主的層次所構成的整體(層次間的差異→反應整體的同一性)

B.「表面」(surface)閱讀;「症狀」(symptomatic)閱讀-問題架構(problematic)(限定了思想在特殊歷史時勢裡可以使用的語言和觀念)/「閱讀策略」讓我們避免陷入直接經驗所具有的明顯錯誤裡

C.「意識形態與意識國家機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國家-壓迫機器(警察、監獄、軍隊等).意識形態機器(教堂、學校、法律制度、家庭、傳播、政黨等)/"解釋現存之生產關係的實際再生產"-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能夠再生產它的階級支配的一種機制;透過意識形態,下一代才會繼續適應現狀/意識形態把個人「召喚」(interpellate)成為系統的主體:它賦予他們身份(indentity),以便在現存狀態之中繼續運作

D.僅抓著馬克思思想正典不放/聲稱馬克思開創了"歷史的科學"/科學真正意指?並未說明清楚
E.意識形態、再生產、召喚之間的連結關係,並未說明

B.葛蘭西-文化霸權論述:
1. 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2. 馬克思: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作為宣傳和說服性的機構代表是"輿論";政治社會;意識形態→轉變為:經濟基礎-市民社會(意識形態)-政治社會(上層建築)→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就必須首先顛覆它的"文化霸權"

3. 霸權的形成:「需要依賴被統治者某種自願的贊同,依賴某種一致的輿論和意見形成,而這總是一個過程和鬥爭的結果。」「統治集團的支配權並"不是通過操縱群眾來取得的",為了取得支配全,統治階級必須與對立的社會集團、階級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念進行談判(negotiation),這種談判的結果是一種真正的調停。」「通過將對立一方的利益"納到自身來維繫的"。」

4. 葛蘭西-文化研究的貢獻大眾文化既是支配的,又是對抗的,它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獲得霸權的努力和被統治階級對各種霸權的抵抗"共同構成"的。(一方面堅持了大眾文化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庸俗的經濟決定論和階級決定論)

==================================================Next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