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羅鋼、劉象愚譯主編(2000)。《文化研究讀本》(Culture Studies Reade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1-p.10。
※ 前言:文化研究的歷史、理論與方法
1. 「傳統文學」與「文化研究」研究對比,所勾勒的文化研究基本傾向:
(1)「傳統文學」-注重”歷史經典”;「文化研究」-注重”研究當代文化”
(2)「傳統文學」-注重”精英文化”;「文化研究」-注重”大眾文化(尤其,影視為媒介的大眾文化)”
(3)「傳統文學」-注重”主流文化”;「文化研究」-注重”被主流文化排斥的邊緣文化和亞文化(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工人階級亞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壓迫民族的文化經驗和文化身份)”
(4)「傳統文學」-”自身封閉在象牙塔”;「文化研究」-注重”與社會保持密切關係;關注文化中蘊含的權力關係及其運作機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5)「文化研究」-提倡”一種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的態度與研究方法”
2. 始:英國,60年代,馬克思主義學者倡導,歷經40多年發展
3. 英國政治-50年代末,英國新左派(共產黨知識份子.左翼文化人.激進大學生);《明理者》、《大學與左派評論》;《新左派評論》(1959)
4. 視點:
(1)對經濟化約論的批判;(2)把文化看作社會過程本身,而把經濟和政治僅僅看作這一過程的構成因素
5. 李維斯(Leavis)、丹尼湯普森(E.P Thompson)《文化與環境》(1938)、李維斯(Leavis)《小說與大眾》(1932)-廣告和通俗小說研究
6. 霍加特(Hoggart):a.自傳色彩介入論述(經驗和記憶);b.大眾文化現象作為一個個雯本分析方式;c.跨學科的多維視野(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批評)
7.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與社會》(追溯"文化"內涵變化-工業革命~當代)(語言和文學→其他知識形式:制度/風俗/習慣...;困難性:不斷擴大它的意義-日常生活幾乎同義的過程)。
⊙定義基礎:A.偉大傳統優秀思想和藝術經典/B.文化是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體/C.”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重視經驗的基礎上-奠定的理論基礎) →闡明某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意義和價值,理解某一文化中"共同的重要因素"。視"文化過程"作為一個整體。(註解:結構主義-"個人經驗"是屬於"從屬"地位的,是微不足道的)
⊙文化分析:對整體生活方式中各種因素之間關係的研究,就是去發現作為這些關係複合體的組織的本質。
8. 湯普遜(E.P Thompson):《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文化視為"不同生活方式之間的鬥爭");階級經驗(人們誕生於其中或不自願進入生產關係);階級意識(從文化的角度處理這些經驗的方式,它以傳統、價值意識、思想和制度形式為其體現)
9. 總體共通點:反對經濟決定論,強調"文化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反對庸俗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決定論,強調"人類主體的能動作用"
10. 1963年-霍加特,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宗旨-"文化形式、文化實踐和文化機構及其社會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