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6, 2004

書名:、(2002)。〈全球化、全球城市和中國都市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p.141-p.194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全球城市(世界城市) Global City (World City)
中國 China
都市發展策略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空間再層級化 Rescaling

全球化的衝擊下,使得中國大陸政府不得不順應開放市場的波動而在城市政策上做調整與適應;明顯例子-原本宰制中國大陸城市發展的"中小城鎮建設",勢必配合這股全球化的浪潮有所調整。

1.1980年末-1990年代:城市-區域研究(現已蔓延新研究課題)

Castells
Amin
Thrift
Alden
Geddes:1915年提出「世界城市」(World City)
Peter Hall:1966年《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y)
Friedman:1980年初,建立「世界城市」(World City)假說,賦予新的研究定義,正式引入城市研究的範疇;強調”勞力分工”和”生產中心”
Sassen:將「世界城市」(World City)聯結在全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概念,並與「全球城市」(Global City)劃上"等號"(新的都市層級,討論:國家城市-區域全球-區域的層級)
Douglass
Yeung
Shachar

2.判斷全球化意涵的指標?(跨國總部/財政/經融/交通節點/電訊/法律/廣告/大型活動事件...)

3.
全球化經濟勢力拆離原本國家界限論述←忽略:”國家角色和功能”的解讀
全球城市:1.新經濟結構;2.新空間生產;3.城市空間發展
國家角色→「空間層級」操控/「領域化(territorialisation)」策略
→再次扮演一個"累積資本"和"提升國家"和"城市競爭力"的角色

4.
毛澤東時期的計畫經濟體制→中國1978年的經濟改革
國家主導城市發展政策→趨於”市場機制”領導/全球經濟的操縱(大陸經改一股新的空間力量)

全球化競爭壓力→門戶開放政策(The open policy):新的國際勞力分工
→國家(中央和地方),全球化帶來的”地方衝擊”和國家所調適的”都市發展策略”

5.空間經理(governance)

※〈全球化和全球城市〉
1.“城市和區域發展”主題
全球經濟體系變遷造成空間上影響:無國界的城市-"區域"逐漸取代國家功能
全球城市的開始:新的國際勞力分工模式/專業化的聚集/生產者服務業強化

※〈中國的都市發展策略〉
1.城市:成為體驗中國經濟成長和國家投資建設的重要空間節點,特別是沿海各省份的城市,則是透過外資投入和進出口的連結,正式地帶領中國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版圖之中。

2.經濟改革之前的大陸城市發展政策:直接與國家政策相關/國家投資多寡和城市發展速度成正比。

1950年的中國城市政策;強調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下所產生的衍生物
"沒有都市化的工業化道路"
早期的中國政策朝向:控制城市的成長和限制城鄉間的移民為主要防止都市化的方法;包括(1)透過中央限制城市勞力的供應量;(2)戶口登記制度;(3)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度等來限制。

60-70年代間的文化大革命:反動與極力鼓吹「去都市(de-urbanization)」行動(上山下鄉,讓大量的都市年輕人下鄉服務來平衡城鄉間的發展,結果卻使得城市發展呈現嚴重的衰滯;甚至倒退)

戶口登記制度逐漸瓦解:使得更多的鄉村勞力人口取代城市的勞力工作
文化大革命時期下放的年輕人,逐漸回到城市
國家對城市成長的控制卻未曾鬆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延續毛澤東時代重視中小型城市的發展策略仍為曾因為經濟的巨大變革而有所影響)

3.
上海和北京因"地方官僚體系不同形式",造成了主要工業型態上的差異:
上海:以一個"直轄市"的地位和"單一地方政府系統"來支持大型集團企業的優勢發展;北京:以一個"片斷的官僚形式"來支持小廠商發展(即是地方官僚透過與小廠商和個人網絡結構,形成所謂的"創新網絡")

上海的開發事件:浦東計畫、三二一產業調節政策、陸家嘴和外潘、漕河涇和張江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