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 2004

書名:程季華(1997)。《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p.7-p.18。


1894年中日甲武戰爭

馬關條約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鏡",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p.8)(據徐園上海《申報》上所刊廣告,載1896年8月10日及14日《申報》副張廣告欄)放映的多為法國影片。(p.8)

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瑪斯(A.Ramos)在虹口海寧路與乍浦路口,用鉛鐵皮搭建了一座可容納二百五十人的虹口大戲院。這是上海正式修建的第一座電影院。後來雷瑪斯(A.Ramos)又在海寧路北四川路修建了一座相當華麗的維多利亞影戲園。(p.10)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上海放電影後六年),北京也放映了電影。(p.10)(見《北京電影事業之發達》,載《電影周刊》第1號,1921年11月1日北京出版)1906年,電影放映在北京城逐漸多起來,受到當時觀眾的歡迎。(p.11)

1911年(清宣統三年)6月,上海城"自治公所"公佈了"取締影戲條例",凡七條,規定:"開設電光影戰場,需報領執照";"男女必須分座";"不得有淫褻之影片";"停場時刻,至以夜間十二點鐘為限";如違犯,"經查察屬實者,將執照吊銷,分別懲罰"等等。民國成立後,上海"市政廳"也襲用了這個條例,可說是中國電影檢查制度的雛型,也說明了電影放映業此時已經具有一定規模(p.11)(見楊德惠:《電影史料》,載《新華畫報》第7號,1940年7月5日上海出版)

外國電影投機商人到中國來放映電影的不斷增多和雷瑪斯經營放映的發財致富,引起了這些電影投機商人對中國電影市場的附相爭奪。這場爭奪,在第一次大戰開始後(1914-1917),以上海為中心,日益劇烈起來。(p.11)

雷瑪斯後來組織了雷瑪斯遊藝公司,發展成為當時最大的連鎖放映網路機構,控制了上海半數一上的電影放映市場。(p.12)

外國影片輸入中國放映,和以雷瑪斯為代表的外國投機商人在中國經營電影事業,正反映了當時我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質。(p.12)

第一次大戰前,中國放映影片有法國片、美國片、德國片和英國片,最多的是法國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所攝製的影片。1912年後,法國電影開始衰落。(p.12)

第一次大戰後,美國影片再中國放映影的比例已逐漸增大,到大戰結束時,美國片更開始大量輸入中國,取代法國片,幾乎獨占了當時和以後的中國全部銀幕。(p.12)

中國學會拍攝影片,是在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的秋天,由開設在北京琉璃場土地寺祠(即今南新華街小學原址)的豐泰照相館攝製的。(p.13)

譚鑫培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中國最早的第一部戲曲片;中國自攝製的第一部)。(p.14)

鄭正秋(1888-1935)原名伯常,廣東省朝陽縣人。自又和家人客居上海,十四歲時肄業於上海育才公學(p.17)1913年(民國二年),鄭正秋為亞細亞影劇公司編寫了《難夫難妻》的電影劇本,又與張石川聯合導演了這部影片(鄭正秋參加電影工作始;影片中得演員只有男的,女角也扮男的;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電影)。(p.18)

==================================================Next1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