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章:Media &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 Group(三月二十五日)
日期:04/03/25
地點:台大星巴克
成員:Austin, Jerry, Angela, Albert
內容:
Chapter1:出口民調
1.美國,美國初選制度先表明自己的黨(政治傾向)
2.布希亞:擬像/模擬-數字只是一個再現系統/數字會不斷的繁殖
符號經濟學(意指-意符的對應,已非對應關係,也非一對多;比喻-利用力學來解釋/黑洞(存在的狀態).內爆:所有東西都在裡面爆破,被其吸進去;符號不在其符號層次中內爆,而是超脫符號層次的意義發酵/衍生)對馬克思物質性的翻轉/如何談論民意調查?人已非重點!民意調查這樣的一個再現系統(數據層次),對"模擬系統",常常造成的效果是Obscene(猥褻).搞雜,這種"東西"常常造成反轉;政治傳播裡的後現代現象;全民亂講和政治場域的相互模擬(陳定南.蘇貞昌),拼貼.嘲諷~反饋/民主是一種虛擬的,對布希亞來說,沒有一個真正的民主!
3.波斯灣戰爭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存在於媒體.遊戲之中? 槍擊案從來沒有發生過?它只發生在符號層次,我們透過的是電視畫面...從真實的社會情境轉到媒體再現/膜拜電視/恐慌焦慮
4資訊不多時,媒體依賴度需求變高(記者會的相互模擬,真實的不斷轉來轉去)
5.葛蘭西:
1.有機的知識份子:非為了自己的名利,重新詮釋共識(common sense);翻轉原有的社會秩序;記者如何成為一個有機的知識份子?/會直接涉入社會行動
2.傳統的知識份子:御用
Power Blog
6.李歐塔/巨觀敘事被打破
7.反應真實母體的狀況(諾爾紐曼(西德):意見氣候)
8.拉查斯菲爾:傳播要走向科學/成立民意調查中心/閱聽眾的基本預測"人是害怕孤立的"/人對外在氣候的接收,他所接受到的強勢氣候與自己意見相符時,表達意見的”意願”會愈強(反應:意願);沉默螺旋最大的缺點:意願?孤立?
9.社會科學:數字代表民意走向 / 民意調查被消費 / 各家電視台各家開票
10Peter Greennaway:後設電影
淺碟:可能帶來的空間和力道更大
陰謀論?
涵化研究
Chapter2:文化指標
1.文化指標:方法上的內容分析(類目),社會變遷的轉變(透過媒體內容);再現文化狀態,象徵代表一個文化狀態(語言的用詞用語/大陸的偏重/上海何時出現?)(永遠有一條通往上海路?)量化的文化轉向(瑞典/行政意義);文化指標是指從媒體的內容;方法上非常弱的
2.文化指標-文化政策-文化運動的關係是薄弱的
3.暴力描述(涵化):非語言和語言的暴力/情境狀態 涵化的基本立場:重量使用者;輕量使用者
4.文化研究在質化和量化中的差異,美國和英國?
5. Hall / Morley 優勢者.協商者.對立者(將閱聽眾刻意作分類)
6.人-研究對象 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主體的關係 / 研究的交代(劉)
7.超現實到魔幻寫實
8.林燿德(台灣文學)
Chapter3:城市社會學 .文化地理學
1.城市社會學 社會學的解決方式...
2.文化地理學 / 文化政治 / 文化懷舊.後現代.老上海
3.index / 時代精神(社會學概念) / 用一個名詞去解釋一個時代的共同精神
4.文化研究 /暴力指標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