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1, 2004

書名:Toby Miller等著,馮建三譯(2003)。〈第五章 發行、行銷與映演〉《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p.239-p.248。

1. 「商品美學」(commodity aesthetics)這個術語掩飾了二者的區別,一邊是商品的許諾(愉悅);一邊是驅動商品產製的力量(利潤)。

2. 好萊塢在全世界電影業的地位解釋:
卓越的生產價值
寡佔市場的卡特爾行為
製造了品味的移轉,但並沒有移轉科技或投資的文化帝國
美國的符號價值散發不絕的吸引力(超凡的現代性、通過情愛、性慾、商品、社會和個人問題...等)

3. 好萊塢賴以控制"文化勞動的條件"及其可能空間-"販售"

4. "發行"變為產業的電影核心轉移;"電影行銷"地位的變動
5. 音像視聽業的重整

6. 七○年代起,投資於行銷及觀眾研究經費水漲船高。「這樣個工業城鎮,主宰其走向的媒體企業集團,對於具有企業管理專長的人,更為寬心,勝於對媒體大師的信任。新世代的片廠總經理,已經是滿口行銷研究的語言」(p.241)(註:中國電影何時注入行銷觀?台灣有嗎?)
7. 雷根主導的八○年代,行銷在全球好萊塢之中,站穩了位置。
8. 美國大片廠垂直整合了各發行環節,即便其最上層的戲院放映失利,它們仍然能夠利用廣大的美國電視市場,確保投資的快速回收。(p.242)
9. "發行權力集中"對民族文化樣貌的影響
10. 發行、發行、發行-這才是問題的所在...只因為大片廠夠力,電影就上了這一百家戲院了。(p.243)

11. 影帶影碟的發行權;販售給零售業者(p.243)
12. 製造商/供應商
13. 新技術的轉變,"戲院"發行應當仍可存在,就如同它已渡過電視及影帶影碟錄放機的衝擊。(p.245)
14. 在國際之間發行戲院電影,非常昂貴(電影拷貝、廣告及人工-多媒體行銷及場域;龐大得科層體制,在在需要成本)
15. 價格競爭→市場佔有率(戲院映演數?政策/企業)

16. 首輪戲院/二輪戲院←(新舊上海戲院/新舊上海影城)
17. 經濟學家所稱:「產品區隔的進入障礙」(昂貴的行銷訴求:打擊對手;讓新競爭者無法進入市場,造成行銷成本的攀升)(p.246)
18. 因素之一:消費者「積累偏好」(媒體塑造建立廠商優勢;壟斷觀眾注意力)
19. 好萊塢百分之九十五的電影票房一敗塗地(高投資;高風險→經濟規模障礙)
20. 消費者「行為」及閱聽人與市場研究
21. 行銷環節的儀式化綿密過程,彷彿蓋摩天大樓的駭怕莫名

==================================================Next1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