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p.27-p.53;p.159-188。
〈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景〉
這章的心得,我想試圖連結到本身研究的上海影城象徵地景上,融合處理!
地景的「雙重編碼」(double encoding),讓我欲分析透過上海戲院從傳統到轉變顯得複雜,所需顧及之處也變得龐雜。何以為軸?何以為輔?能在這充滿異質的空間區域中,找到抹除、增添、變異與殘餘一系列的變化序列,理清和發現上海”影/城”;”內/外”的「文化生活的整體感」。上海戲院地景對許多不同人群而言有著不同意義,這些意義如何在時過境遷後,產生變化?影城的興起,也許分解某些人對上海戲院的想像;取代的是迎合都市口味,以便促進與配合上海都市邁向全球化的連結計畫。一連串的過程,讓影與城滿佈著對意義的鬥爭,全球化的回應、文化政策、跨國的投資、流動的文化國際分工者和駐紮於此時間不一的當地居民,均成為重塑影與城文化區域和區域性格,意義的闡意來源。
讓"想像"作為一種意義闡述和全釋的策略,上海戲院地景是如何隨著時間,相互指涉的對流動過客和寄居於此的人群,產生認同和意義的連結、衍生。上海戲院內外的塑造,反映與鞏固著構成人群,當某些意義被納入的同時,也相對排除或消弱某些意義,因此,去看電影的儀式變得極為豐富,影中戲和影外戲,構成一幅可議的文化地景、消費空間;然而,至今有多少存留的文化遺跡,可供我們對上海戲院過去的發生產生關聯?
隨著時間,我們對上海戲院到上海影城,賦予不同的詮釋,其顯示地方的意義,有時可能國家政策主導大過有機的個人運動,有時則反之或者更多時候相互混雜,"雜交"遂而讓意義混淆或錯置正確的文化意義。觀察上海戲院設想周全的從創新、重塑、起源、轉變、內存的文化演變一一解剖,找出合理和相對應的序列。然而,象徵符號太多,讓我們可以用建築設計、國家權力、漫遊者和周邊地景所搭建起的文化空間來探討、切入,為的是達到一種對地景的詮釋角度,也許這一切表意系統,讓整個脈絡化的意義,添加上自身的當代價值,又有一番不同的文化意義。
----------------------------------------------------------------------------------------------------------------------
〈商品與消費的地理〉
1.「消費」有其自身的地理形勢,不能視之為"附屬"或"依賴於"生產的地理。
社會為了販售物品而"創造的空間"。
城市中心轉變為消費場所。
意義探討:貨品-其他貨品;貨品-生產者;貨品-消費者
「經濟」不能視為獨特的運作領域,而與特殊文化和社會過程的解釋分離。
2.「魔幻性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太常認定販賣僅涉及理性計算。
(1)「展覽」的魅力和力量,幾乎有如宗教:是現代社會的一套新儀典,新的「崇拜」場所。班雅明稱呼這些廠所為:「商品拜物教的朝聖之地」。
(2)「市集」,容易得到官方支持的教育想法,就和"觀眾取樂的慾望"之間有所緊張。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市集空間投效「娛樂」。效果之一是,透過新的「視覺消費形式」,模糊了"消費"與"休閒"之間的邊界。
(3)「百貨公司」,創造了奇幻豐裕的「夢幻世界」,允諾"滿足"每種"需求",不過要付出代價。不僅在"商店內部"如此,"櫥窗佈置的藝術"亦復如是。
(4)「逛櫥窗」和視覺展示侵入了「街道空間」,吸引路人為之分神。
這些"展示"開始改變了都市生活的紋理,其中所呈現的豐富影像,"不斷擴張的慾望對象的展示",以"龐大的視覺"刺激轟炸人群,影響著都市的心靈,所創造的城市經驗充滿了絢爛的片斷,慾望的時刻,但缺乏清晰的整體模式。
3."視覺消費"成為漫遊的核心
原型人物:四處遊蕩取樂,迷失於群眾之中,但又與群眾有所區隔,探索著城市的生活。
「城市」,成為消費場域,這部分原因是都市振興的策略,試圖藉由推廣消費空間,來對抗去工業化。(生產空間──消費空間)
「提高房價」,驅離了"他們"
「縉紳化」(gentrification)將藝術生產的區域轉變為”風格化消費的地區”。
「精心編製的再發展策略」,這涉及了遺忘這個動作-抹除地景與過去的聯繫,以「方便促銷」。這種催促動力得到了興旺的更新計畫奧援。
4.「禁忌」與文化塑造極端重要。這不僅涉及價格,或是賦予貨品任何價值或意義的複雜行銷;其用途也具有文化上的「編碼」。
「商品」乃是許多不同地理的重疊,形成了結合和斷裂的網絡,可以在表面上見到,或視之為表面。
5.…我們買了產品,便是藉由購買而進入一個「夢境」,進入了其聯想之中
6.
異國風味的他者存在於名義上是當前的時間裡,卻「不斷地被再現為過去」;這些過去是可以被"補救的"、"懷舊的",且大多是難辨真偽的。
傳統的形式其實不斷演變
傳統可以顯得穩定不變,從而提供強大的懷舊慾望。
各種傳統形式重新販賣與包裝;消費這些東西,便創造了一種「共時性」,而非歷時性世界中的文化觀念。
7.在這個全球文化市場裡,「文化的生產者無處可去,唯有轉向過去:模仿死去的風格,透過儲存於目前已是全球文化的想像博物館裡的那些面具和聲音來說話。」我們創造了一種戲仿(pastiche),不同文化與時代的舊貨零碎。
8.「地位貨品」(positional goods):這些貨品展示了某些社會裡的"地位"
並非所有貨品都是地位貨品;有更多是「資訊貨品」(information goods),亦即它們並不表示地位,而是會透露許多”消費者是個什麼樣的人的訊息” 。這種資訊可能不會透過單一產品而運作,而是許多產品的組合。人們常會組合他們感覺自在的物品,從而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透露了他們是誰。因此,我們可以在不同領域的品味之間,找到「類似」的模式,亦即對稱之處。
各種不同汽車廠牌,如何闡明了不同地位
「地位標誌」可以緊密契合階級結構
9.社會學家韋伯的論點:要定義群體,透過消費關係,比透過生產關係還要來得有用。
==================================================Next2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