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p.1-p.26。
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s)
圖像學(iconography)
文學地景(literary landscapes)
〈定位文化〉
文化在不同地方,對不同而言,指涉不同的事物。
權力和意義如何寫入地景(landscape)
〈文化重要性〉
把文化視為某種外衣、上層結構、理性的障礙,或是處理經濟問題之後的殘餘。
無法完全解釋區位:引入「個人偏好」或文化因素作為某種殘餘因子
質疑-ex:女人服飾、飲食口味的文化→展開了龐大的經濟活動(倒轉文化和經濟兩者的關係)
〈文化地理學-意義〉
1.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就是文化的地點及空間差異,探討文化如何散佈於空間;如何讓空間有意義
2. 經濟和文化的分隔,經常問題重重
〈採用的價值衍展性〉
價值:研究有限的選樣,發展出檢驗其他類型的技巧
注意:注重不同的情境/時間而變
〈文化地理學-操作〉
1.將微小碎片放在更大的圖像中觀察,以便釐清各層面的社會變動相關性
2.特定的觀察角度;無法假裝自己有完美的知識(製圖:全景視野?)
Cool Point:一邊做些"田野速寫",試找出事情到底如何拼湊在一起。
十六世紀的民族誌
地理學和人類學
人類地理學(Anthropogeography)
1.關注各種階層的文化
2.空間被利用的方式,人群在空間中的分布
〈人群、地景與時間〉
「物質文化」,乃是改造環境的過程;物質化的連結問題
不同群體在塑造地景成為特殊形式或文化區上的角色
〈變遷中的地貌〉
地景:
(1) 非個人資產
(2) 反映某個社會-文化-的信仰、實踐和技術
(3) 既是文化產品,也是隨著時間而重塑文化的因素
(4) 隨著時間而抹除、增添、變異與殘餘的集合體
(5) 連續發展的過程,或是分解與取代的過程
(6) 必須同時考慮時間和空間的關係
情境組合-所產生的個別特有結果
「文化的生活整體感」:把焦點放在作為"綜合視野的地景上,捕捉地方文化的整體運作"
一個世代的知識與技能可能體現於其生產的作物品種上,並傳遞給下一代-它們是文化的製品
〈區域性格、文化區與地景〉
地理學的分析單位:「文化區」以及「文化區所搭配的地景」=「物質與文化形成的獨特組合而形成的地區」
辨明:「區域性格」(regional personality)和「生活方式」(genre de vie)
「文化地景即有機區域的極致表現」
〈文化區是一種「超有機」隱喻?〉
將被壓迫群體的文化視為壓迫者文化的一部分,是否正當合理?
文化並非總是有機地創造出來的,而是能夠發明,或是提倡或強加
不同取向如何看待文化?
地景與區域模型也傾向"低估個人的能動性",把目光放在"地景的集體塑造"
〈地景是張刮除重寫的羊皮紙〉
刮除重寫=消除與覆寫的總合
〈文化散播〉
散播(diffusion):文化的混合與變遷,以及其所加諸地景的變化模式
文化變遷的涉及:
(1) 創新
(2) 重塑
(3) 起源
(4) 轉變
(5) 內存的文化演變
==================================================Next1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