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02, 2004

書名:李歐梵(2003)。《都市漫遊者:文化觀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小序〉

「我之所以處處為當代華人的都市文化-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檳城-打氣,皆是基於一種信念:我認為當代文化的範疇就是都市。對都市文化應該培養一種"文化敏感"-這種"敏感"應該是一種理性和感性、思維和形象的混合體,單靠抽象理論或印象觀察都嫌不足。」

「我不願把自己架空-高高在上,故作客觀-所以往往作"介入式論述"...。」

美國學院中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ydies)"的理論和導向...它非但不注視文化本身的意涵-特別是在一個世界性的多元語境-而且往往把文化作為"學院政治的符碼",多以性別和種族的"弱勢"立場來反對資本主義的主流文化。...主題先行,表態至上,而對於細節的掌握和分析失之淺陋,而語言過度抽象,長篇大論之餘,反而不知所云。

〈篇章〉

※ 〈澳门,历史幽魂的栖息地〉
(1) 詩集-《東西》:以澳門為主題的詩集
(2) 飲食文化-台灣.焦桐
(3) 澳門"商標"之一:葡萄牙航海者保護神怪St. Lorenzo小教堂"廢墟"
(4) 如果說張愛玲小說中,香港是上海的"她者",那麼今日的澳門也可以說是香港的"她者",但意義不盡相同。
(5) 新港到處是新建的現代化高樓;澳門卻相對到處是"廢墟"
(6) 林則徐遺址;孫中山博物館;葡萄牙文化(市政廳、郵政局、澳門菜餚)
(7) 也許,有了廢墟,歷史的幽魂才有棲息之所

※ 〈马来西亚,从现代发现传统〉
(1) 三城:吉隆坡、馬六甲、檳城
(2) 馬來西亞華人佔全國人口1/4少數
(3) "星洲廣場"(總編輯:蕭依釗;社長:張曉卿)
(4) 發展是一隻吞人的巨獸,也可以化身為利民的恩賜,是阻擋不了的趨勢
(5) 《世界末戀念檳城》:序文-...傳統與現代在拔河,保留與發展在作對峙,一棟前洋樓與一棟20層高樓在作取捨,我們要如何作一個選擇?

※ 〈新加坡,多元文化都市〉
(1) 新加坡華人中有多少會說馬來話?印度話?
(2) 多元文化政策的藍圖

※ 〈新、马华人,新"三民主义"〉
(1) 三民主義:移民、夷民、遺民的消長動態
(2) "華僑":僑居在外的中華子民,其心目中祖國的地位是無庸置疑的。

※ 〈台湾,与恶俗为X的清流文化〉
(1)班雅明《在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品》;電影;中產階級的消費品;"媚俗"(kitsch)

※ 〈深圳,发现文化动力〉
(1) 葛蘭西(A. Gramsci)”機動知識份子”,意指:生活於都市的知識份子
(2) "淘金的人多,但真正有文化的人少"
(3) "文化成為身分的定位系統"(罵人:沒文化)
(4) 香港人一向把深圳視為自己的"後院"(backwater)-一個便宜貨、嫖妓和包二奶的"不毛之地"-而不把它看作與自己對等的雙城。

※ 〈北京,在北京大校园散步〉
(1) 散步-從田園轉向到都市的趨勢
(2) 後北京(後學).舊上海(懷舊)
(3) 傑姆遜(Fredric Jameson):《文化轉向》
(4) "後現代的懷舊只不過為了懷舊而已,而那個夢卻不是真的"

※ 〈上海,时尚和品味的"新起蒙"〉
(1) 廣州文學雜誌《書城》;上海出版的《萬象》;北京的《讀書》
(2) 《申報》

※ 〈上海图书馆的人文空间〉
(1)李歐梵1981年:第一次到上海研究

※ 〈纽约,浩劫后的反思〉
※ 〈美国人VS纽约客〉

※ 〈世界文明的冲突-”9.11”后的再反思〉
※ 〈零点地-生死场〉

※ 〈"世界主义"的心态〉
※ 〈"全球化"的文化争论〉
※ 〈从梁启超到"世界主义"〉
※ 〈全球华人与"世界主义"〉

※ 〈面对尴尬的过度现代化〉

※ 〈诚品好读:好书和好书店〉
※ 〈知识分子的当代作用〉
※ 〈报纸要寻回失去的反思空间〉
※ 〈文化杂志再现文字美〉
※ 〈诗人企业家的炙感〉
※ 〈中国第六代导演异军突起〉

※ 〈寻找城市的文化建筑〉
※ 〈生活方式的"原味"〉
※ 〈电影文化的幕后英雄〉

※ 〈度假遨游历史与文化〉
※ 〈奥运精神知多少?〉

※ 〈多元英语势不可挡〉
※ 〈国语还是普通话〉
※ 〈方言、国语、文学〉
※ 〈Isaac Stem, 他奏出人文世界的奇迹〉
※ 〈台湾媒体充斥语言暴力〉

※ 〈奈波尔与哈金的语言艺术〉
※ 〈捷克乐团奏出祖国的悲壮〉
※ 〈日常生活的文学〉
※ 〈叫夏天读书不要太沉重〉
※ 〈仲夏夜书城之梦〉
※ 〈都市漫游者〉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