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戴云云(1999)《上海小姐》。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
※三個摩登女性
※話說旗袍
看看30年代的明星照,大都是著旗袍的。旗袍,旗人所著之袍也,是滿族人的服裝。30年代初,敢于領服裝之先的上海時髦女性不斷將旗袍進行改良,旗袍的下擺逐漸收斂,由斜線變為直線,腰身及袖口相應縮小,長度縮短至小腿,為便于行走,下端衩高至大腿,整件旗袍緊緊裹著身體,充分顯示了女性的曲線美,尤其使隆胸丰臀的女子更顯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旗袍不僅對于身材的要求很高,而且對舉止、步態也有很高的要求。現在的女性舉手投足幅度很大,太有鋒芒,就很難將旗袍穿得好看。
※再說旗袍
※“三寸金蓮”
※高跟鞋的來歷
(1)據考,中國女子纏足之風始于北宋,之后的几百年間"三寸金蓮"一直是衡量女性之美的重要標準。這種風尚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是時代的潮流,知識的力量,喚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識。女子學校的蓬勃發展,使相當一部分女性踩著天足,走出家庭,投身社會。大概又過了十年之后,再一次情行大變,人們的審美情趣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開埠以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洋人落戶,他們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最早讓上海小姐們興奮不已的就是高跟鞋。在旗袍正在盛行的年代,高跟鞋比洋裝更早地讓他們感受到了時尚的魅力。
(2)1938年出版的婦女雜志《玲瓏》在中頁用了整整一版篇幅介紹了"婦女們的鞋子"。這樣的高跟鞋是當時的上海小姐們出入各種社交場合的必備行頭。
※女子髮式的變化
(1)民國初年,女子多半都梳發髻,變化也在發髻上體現,什么橫S豎S。雖然也有很多種"髻"法,但是對於一個年輕女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有意思的是,標新立異的發型改良,最早源於青樓女子,她們的創意是,除了腦後梳髻之外,還在額前多留了一綹頭發,稱之為前留海。這前留海也有桃子式、一刀平等多種變化。
(2)到了20年代中期,隨著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女子們也學男人的樣子開始剪短髮了。那時候,短髮成了知識、進步的象征。
(3)30年代以後又是好萊塢的電影刮來了旋風,美麗的電影明星,不僅展示了迷人的西服洋裝,那一頭飄逸的卷發更是讓上海小姐神往不已。當然,馬上學習是無庸質疑的。在還沒有電燙的時候,上海小姐們燙發的工具是火鉗。把火鉗放在火里燒燙,再在頭發上夾出一卷一卷的波浪。這種做法很多年以后又被愛美的上海女性拿來嘗試,但在40年代電燙出現了之后便無人問津了。電燙給上海小姐的發型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頭發的款式由此而變得非常的豐富。大波浪、油條卷、反翹式,花樣繁多,千姿百態。
※從束胸到隆胸
(1)從20世紀初女性的照片或畫像上,可以發現她們的胸部都是平平的,幾乎和男人一樣。
(2)進入民國之后,自由解放的思想逐漸建立,男人剪辮,女人放足,那些長長的束胸帶和裹腳布一樣,成為女子革命的對象。于是,以自然之身著裝示人,便是當時新女性的選擇。薄薄的旗袍里,透出了肚兜或是背心的輪廓,自然優美的曲線被大膽地展示出來。當然,那時女人的內衣便是肚兜和背心。
(3)同樣在這幾年間,西方女性的內衣已經經歷了兩次革命,女人,女人們早已擺脫了冗長的束胸帶,就連那些能塑造蜂腰肥臀的束身衣也因為阻礙行動,影響健康,而被追求自由輕松的女子拋諸腦后。取而代之的就是隆(文)胸。
(4)20世紀30年代,上海人第一次從好萊塢電影里看到了隆(文)胸這種東西。面對這一能夠好好地修飾體形,展現風姿的法寶,上海小姐們躍躍欲試。m於是,當法國的舶來品,千里迢迢運到上海后,文胸便在上海各階層的女性中慢慢流行開來。
(5)真正讓上海小姐開始接受文胸的是在上海有了一家"古今"胸罩店之后。據說創始人是30年代流落到上海的白俄,不知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習慣,還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在熱鬧的霞飛路(林森路;現在的淮海路)上,開創了(古今)這個品牌。她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成就了上海小姐追求優美體形的愿。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量身定做",這個法寶直到今天還在"古今"發揚光大,在同行中獨樹一幟。於是,"古今"品牌成了當時胸罩的代名詞。也因為用的人慢慢多了起來,各種品牌的胸罩店也就越開越多了。
(6)有了文胸之后,新潮的上海小姐又穿起了文胸式的泳裝。在爭取男女平權的時代,女性不僅可以涉足體育,而且還穿著泳裝走向遠東和世紀的賽場。從束胸到使用文胸,不過是二三十年的時間,而人們的審美觀念卻發生了翻天翻覆地的變化。不僅如此,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就已經有大膽的上海小姐嘗試隆乳和使用假乳。從這點上大概可以看出上海女性的超前和她們勇於走在時代前列的創新精神。
※日新月異的女子時裝
※鴻翔和朋街
(1)1917年,上海第一家國人開的女子西服店"鴻翔"時裝公司誕生。
※“雷絲”和鑲邊
※摩登女性的首飾。
(1)摩登女子必須根據不同的場合、季節和服飾來選擇不同的項鏈、耳環、手鐲、戒指、胸針等飾物。于是、金銀首飾,珍珠翡翠,就成了太太小姐們分外垂青的收藏。這些來自不同的小姐閨房的首飾盒,大概也就是當時小姐們身價的體現了。不管是電影明星還是普通百姓,身上都平添了許多飾品。
(2)在女人的飾品中,實在不只有首飾。她全部的裝備應該還要加上各種大小不同、質地不同的包袋﹔還有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只是為了裝飾的扇子和陽傘。這些,都是那個年代的小姐們必備的行頭。
※西式的閨房
(1)"滬上三胡":胡寶玉(名妓)、胡雪岩(紅頂商人)、胡公壽(畫家)。
(2)上海租界地內自1882年起建立發電廠,華界在1907年才有電力公司。在20年代,電燈雖逐漸已普及,但有這樣的落地臺燈的,不是富家豪宅,就是風月煙花場所。
※拍照的姿勢
(1)30年代,女子的手中有了道具,如一條手帕、一把扇子、一根柳枝、一頂花傘、一枝香菸,甚至是一本精裝書,而坐姿和立姿也不像早先那樣端正了。因為硬木的太師椅換成了西式的沙發,坐相自然要隨意些,或兩腿交疊,雙手握著放在膝蓋上,或翹起二郎腿,把手放在沙發扶手上,顯出嫵媚和華貴的樣子來。
(2)40年代,似乎流行拍半身照,手扥香腮。
※老上海的選美風
(1)1897年李伯元首開花榜(四大金剛;林黛玉/陸蘭芳/金小寶/張書玉),是為了增加報紙(遊戲報)發行量;1946年選舉上海小姐,是為了募集救災款項。
(2)入選對象層次不同,起先在妓女中間選,後來在名伶和歌星乃至大學生中選。
※“上海二小姐”
(1)謝家驊,荣梅莘;50年代移居香港,70年代初謝家驊病去世。
※銀幕下的摩登女
(1)王漢倫《孤兒救祖記》(1923年)。
(2)蝴蝶《火燒紅蓮寺》《啼笑姻緣》《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有聲電影)《姊妹花》。
(3)阮玲玉《三個摩登女性》《新女性》。
※上海舞女的命運
(1)1932年建造的百樂門舞廳,它的舞池鋪有當時罕見的彈簧地板和玻璃地板,被稱為"遠東第一府"。
(2)在上海數十家舞廳中,領有執照的舞女多達1000多人。舞女的來源,有來上海謀生的鄉下姑娘,有逃妾、俾女、小明星,也有小職員、女學生,大都為生活所迫而下海伴舞。
※上海歌星
(1)1923年1月23日夜晚,上海廣東路大來洋行屋頂上的澳幫斯電台開始廣播。這是上海開戶以來的第一次無線電播音。十年之間,上海廣播電台猛增至數十家,民間收音機的擁有量達到了七萬台以上。
(2)王人美《漁光曲》、白虹、龔秋霞、白光《何日君再來》、周璇《馬路天使》(天涯歌女)、姚莉《恭喜恭喜》《白蘭香》、韓菁清、李香蘭《夜光香》;印著她們的肖像的畫報廣告充斥大街小巷,她們的緋聞趣事成了市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滬上的越劇女伶
(1)30-40年代,專為婦女編輯的雜誌極少,而《玲瓏》是其中的一種。
※烟花巷中的摩登女
(1)1920年上海租借裡有6萬多妓女,到1928年竟激增到12萬以上。
(2)"先生"和"倌人"是上海灘的高級妓女,而高級妓女是風雅華貴的大商戶的縮影。"書寓的先生":彈得一手好琵琶,能唱崑曲和京劇及小曲,以說舒唱曲來招待來客,一般陪酒不陪宿。"長三的倌人地先生":也以讀藝為主,但若日久生情,有了相好時,也贖身。
(3)當時上海連排成行的石庫門弄堂裡也誕生了一批名震的煙花女子。
(4)1917年,劉海栗主持的上海美畫第一次使用了人體模特兒。此事在上海灘引起軒然大波,封建衛道人士在報紙上攻擊劉"狂妄無恥"。一些輕薄少年和潑皮流氓乘機到處都受妓女的裸照。市面上出現了"模特兒"春畫,有的劇院在電影正片前也放映幾張"模特兒"裸體畫。
※南京路上的”康克令”小姐
(1)1917-1934陸續開張的四大公司中,率先破例雇用女店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久各各公司起而仿效。
(2)澳洲華僑後裔郭琳爽-康克令(Conklin)金筆書櫃,召聘售貨小姐,不僅年輕漂亮,還會講英語。
(3)舊時的女子閒暇時喜歡翻閱電影雜誌,而現在有幾個女孩能坐定下來看電影畫報的?看電視、唱卡拉OK、打保齡球、跳迪斯科...外面的世界太精采,現在的女孩再也無心閒坐消磨時光了。
※紅遍上海的摩登才女
(1)張愛玲,祖母是李鴻章之女,母親喜畫油畫,愛彈鋼琴,出自將門又追逐新潮。時髦的張愛玲,或長髮披肩、花短裙、白皮鞋,或戴西洋草帽、燙髮捲、配上一對大耳環,或披寬大袍的清式古裝,或穿鑲闊邊的緊身短袖,或套波浪形下收腰的西式上裝...活脫脫一個十里洋場的富家小姐。胡蘭成。
(2)40年代初,她從香港回到上海時,穿了一件低領的超短旗袍,這件旗袍的樣式經過改良,變得簡單之極,只需從頭上套入,在領子上打結即可。而顏色卻是大紅底配大朵藍色或白色的花。
(3)摩登女子速朽的多,而張愛玲這個摩登女子卻是不朽的。
(4)中國女子喜歡穿洋裝。外國明星卻愛上了中式服裝。
※中國的”娜拉”
(1)董竹君,生於1900年。在上海灘成了中國的第一代女企業家。她是聞名全國的上海錦江飯店的創始人。1997年的12月,98歲安然逝世。
※張園-摩登女子的T型舞台
(1)泰興路南京路以南。
(2)"安凱地"洋樓:會議廳/舞廳/酒吧;"海天勝處"劇場:青一色女孩兒扮演,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電器屋":電燈/電鈴/電扇/電爐;彈子房/網球場/照相館
※摩登女郎和西洋公園
(1)20-30年代開始,上海傳統園林逐漸衰微,西式的公園大量湧現,並且對華人開放。洋式公園中最典型的要屬法國公園(EX:復興公園)。
(2)茅盾《風月景談》,「西裝革屢燙髮旗袍高跟鞋的一對兒,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話語。」
※麗娃麗坦的女遊客
(1)30年代的少女已經能夠穿上迷你裙,向世人展現女性腿部的魅力了。
(2)麗娃麗坦(西班牙文Rio Rita),原意為"麗娃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營業性的"休閒場所",服務對象是"外國僑民"和"高等華人"。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