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黃宗儀(2004)。〈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3)。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p.61-p.84。
<摘要>
黃宗儀此文研究的視點,試圖以上海為例,討論浦東特區如何致力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都市發展過程,闡明「全球化如何產生新的都市空間,以利資本流動。」研究者發現,在上海全球化的過程中,有一個二元化的傾向,即是「迎合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城市空間一方面讓專業人士享有越來越多的權益」,另一方面「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空間卻一再被忽視。」...被避重就輕的是全球化導致的種種衝突。
<大綱>
一、「蓋了,他們自然就會來」複製浦東成全球城市的過程
二、全球城市的形成:可能出什麼差錯?
三、從弄堂到高樓:生活空間發生了什麼改變?
四、鏡像與幻影:誰的全球城市?
<焦點>
1.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影響"因果關係"或不能充分說明跨國企業精英對都市空間予取予求以及成功人士形象的普遍化的關聯,我們必須將此文化觀察與都市發展置入「一個更大的國家機制和意識形態」。
2.上海全球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進行是由於國家力量得強力切入,換言之,上海全球化一個最重要的特色即是「以社會主義的方式來實踐資本全球化」。...上海的發展說明了全球化過程中國家力量不容小觑,不能一廂情願地把跨國想像與資本流動解讀為國家力量的式微。
3.一方面,今日上海居民日常生活的弄堂快速地消失以便發展全球城市;而另一方面,"保存的弄堂建築成為全球資本的展示櫥窗"。最具體的例子莫過於鄰近淮海中路商區的"新天地廣場",石庫門弄堂被重新包裝為21世紀新上海的「飛地」,這處光鲜時髦的旅遊景點佔地三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六萬方米,內有各種高級消費場所,精品名店與各國風味餐廳,自開幕以來便成為"時尚代名詞"。新天地廣場正式上海全球化過程中"文化遺產資本化的明證",亦是所謂全球化的在地化表現。
==================================================EN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