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邊疆:文化研究與政策研究 p.365-p.403
A.傳統政治經濟學,偏重:
a.切入:從特定時候佔據支配地位的「資本型態」,「讀出」國家機器與其它「上層結構」的力量
b.分析:全部的社會整體,以此轉變社會
c.關鍵:堅持「資本」為影響大局的主要能量;社會分析的起點應該是「商品化」的過程(PS:避免分析基礎是個人主義與市場理性-政策科學)
B.文化研究,觸擊:
a.切入:立論起點是,文化不只是優勢精英所生產,文化是普通的、日常的生活產物,由所有社會行動者生產。
b.分析:從分析「典籍文學」到分析「日常生活」(文學的變化,「扣連」於歷史過程)。
c.關鍵:文化研究包含「廣泛的知識運動」,集中在「建構文本的意義」(文本:指涉所有形式的社會傳播)。
d.基於:起源許多,包括一股反對學術正統動力,尤其是學院中偏向以學科典籍作為知識架構的正統(如英語文學)。
--------------------------------------------------------------------------------
【向邊界學習:文化研究】
A.文化研究 & 政治經濟學
a.借鏡1:文化研究提醒了政治經濟學-「權力」亦在小的層次運作(政治經濟學集中在權力的宏觀社會組織,並以其方法論討論之)
註解:文化研究注意到社會動能的「多重面貌的形式」,具有大放能量的潛力,各面貌均有自己的主體性與意識,這對「政治實踐」具有重要的活絡意義;但是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卻很少對此著墨---可以理解政治經濟學:一方面醉心於分析「商品化」的律令下,文化有些什麼面貌,文化生產如何「被納入結構」;但另一方面,誠如Johnson,政治經濟學應該納入文化研究的成果,因為「資本主義與其它社會關係對於現存語言與論述規則,造成了政治經濟學也未預見的效果,特別是階級與性別抗爭,對於不同社會符號與符碼,更是造成了特定的效應。」(即只是以階級的分裂作為組織抵抗力量,均將徒勞無功)
b.借鏡2:文化研究提醒了政治經濟學-「權力」具有「交互主體的性質」,而我們透過「觀察技術」,可以察知其存在與運作(文化研究豐富了政治經濟學對於權力的瞭解)
c.呼籲:運用「方誌學」取向來從事文化研究的人,其侷限性在於
「方誌學很適合用來敏銳地研究當代特殊的文化情境,但它必須"超越在地邊界所設定的狹隘範疇",它必須要能"振興一種意識",讓我們"領悟生產/分配與消費、一般與特殊",以及"全球與在地之間的連結"總是存在不對等關係。」
註解:方誌學並不是那麼「系統化」的方法論。更何況,閱聽人與生產/分配文本公司,具有相同高度的文本生產能力,簡直就是跳躍思考所得到的結論。
--------------------------------------------------------------------------------
【政治經濟學的回應】
A.相同:
a.「權力」-政治經濟學賦予「權力」相當重要的分量;「權力」凝聚而被納入結構,「權力」已被納入社會制度的結構中(政策研究則認為權力分散不集中,是社會場域之中,許多運作力量之一)(文化研究並沒有忽略「權力」,並且以許多方式呈現理解「權力」的方法,特別強調「權力」之個人的、在地的與交互主體的面向;接近於政策研究),是塑造社會場域的一股核心力量(「權力」雙重意指:1.指達成目標需要用的資源;2.指社會科層之內的控制工具)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