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3, 2004

閱讀: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的對話附錄p.407-p.413


《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1998)一書,譯者馮建三於書末附錄中,闡述和補充本書在"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如何對話/過招?援引《大眾傳播的批判研究》(1995)第一期的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對話,這場"辯論"論及了若干實質問題(如虛假意識與知識分子等),彼此互指對於傳播研究文獻沒有讀清楚;或對方誤讀文化研究或政治經濟學的文獻。


1.1977年(我出生的前一年),英語界最早從事傳播政治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Smythe(註:《當代》(1995.10),頁12-17)。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忽略『從媒體為資本服務的經濟角色切入』(而以媒體在當代資本注意的"意識形態功能"-即日後我們稱之為「文化研究」代表人物)。

2.1998年,Murdock&Golding

3.產權、經濟分析---經濟動力、媒體再現/文本/想像之間的聯繫

4.1990年,James Curran(柯蘭)

5.雙方對話刊載《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NO.1)(1995)

6.早期的文化研究也試努力於找出,究竟是在"哪些機制下",致使受支配階級瀰漫於某種意識形態,「虛假意識」(受支配的人數遠多於支配者,卻不能以行動支持解放、推翻資本文明的事實),致而不能被動元來支持解放志業。--崗恩認定:"均是相通,都是推翻資本主義的支配為終極目標"。

7.文化研究-「接合」(articulation):致力於研究生產、消費、政治、意識形態之間如何扣連等等。(愉悅-是會被利用的)---(崗恩回應:各種差異的接合分析是重要的,但若分析的目標,在於增進推翻支配的結構之支配,那麼,並不是所有接合均具有同等值得優先分析之地位。

8.文化研究者決對不認為所有權力形式都可以用資本主義的關係或經濟標準來解釋。

9.文化研究與政治經濟論的關係是怎麼樣,並不是關鍵,重要的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問題如何「接合」於文化政治的分析,就此來說,文化研究從來也沒有拒絕政治經濟論,只是拒絕某種政治經濟論(即是認定每個時候和例子,經濟力都在決定)。

10.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研究必然要能掌握當地的宗教、家庭、美學、政治等等知識(即避免離開一般民眾太遠,雙方陷入自己熟悉的術語)。卡瑞說:「文化研究不是什麼打倒資本主義的先鋒部隊,它只是一種企圖,想要與我們稱之為"勞工階級"或"一般民眾"的人,展開對話或與其經濟有所交接。」

11.威廉士曾說:「研究任何文本、作品時,首先應該注意這些成品的(生產)條件」、「所有的基本運作都來自統合資本主義產權的核心要素」;霍爾也指出:「意識形態的環境如何被結構」的「必要起點是產權與控制的結構」。

12.文化研究的原始企圖之一,正是打破學科分野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