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張英進(2001)。〈游離於香港與上海之間:懷舊,電影,文化想像〉《中外文學》29卷10期。台北:中外文學。p.51-p.67。
【摘要】
張英進的〈游離於香港與上海之間:懷舊,電影,文化想像〉,藉描述香港懷舊電影的特點,突顯香港與上海之間的文學文化聯繫,並分析反懷舊電影的趨勢,以深入探索「懷舊」這個概念的複雜性。
本文旨在探索作者指稱的世紀末現象:千禧年之交的九○年代後期,「懷舊」現象同時在"電影、文學、學術界盛行。"
首先將重點放在「香港的懷舊電影」及其學術界引起的重視。其次放在「後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所同時產生的懷舊與反懷舊」。此文,「作者透過"描述懷舊電影的特點",將香港與上海的文學聯繫突顯出來」,並透過近期電影中反懷舊例子,指明懷舊諸概念的問題。最末,此文從「新的空間與地域理論的角度批評學術界的懷舊」。
【心得批評】
作者文末明確指出,詹明信所說的"後懷舊"傾向分析還為時過早,作者認為「不斷變動的權力和意義空間」的理解乃為中國很多導演對一個全新的城市世界,重寫策略目的體現;然而作者的指稱並未明顯且完整的說明其批評懷舊之後的目的僅是落在香港和上海之間所存的風格及相似處還有待開發空間?並無指出其間差異之處,和新空間與地域性在全球性也應納入在地性之中,該如何展開此兩個城市的思辯空間??)
【大綱】
一、懷舊電影與香港的歷史邊界性
二、從香港回上海:張愛玲與詮釋懷舊
三、《股瘋》與反懷舊
四、空間,地域,類型
【焦點】
1. 香港懷舊電影的開端?
關錦鵬《胭脂扣》(1987)-李焯桃(30和80年代的對比)
許鞍華《傾城之戀》(1984)-焦雄屏(40年代早期的香港和上海並置)
PS:「懷舊電影直到全面"商業化後"才流行起來」-朱穎琪
2. 懷舊傳記?
劉國昌《五億探長雷洛》(1991);潘文杰《跛豪》(1991)
3. 懷舊喜劇?
陳可辛和李志毅《新難兄難弟》(1993)
4. 大量的懷舊電影將背景設置在20~40年代之間的香港或上海,或者兩者兼有,如:關錦鵬《胭脂扣》(1987)、《阮玲玉》(1992)、《紅玫瑰,白玫瑰》(1994);徐克《上海之夜》(1984);粱普智《等待黎明》(1984)、《上海教父》(1991)等;大部分的香港懷舊電影還是對"50、60年代的香港情有獨鍾(洛楓認為:「源自50、60年代的香港作為現代城市開端的這個事實;這是香港殖民地時期的黃金時代,政府施行不干預的自治政策與言論自由,促使經濟繁榮。80年代中期以來,尤其是隨1997年香港回歸期限的接近,在殖民地中學歷史教材中長期空白的當地歷史,開始對香港電影人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5. 張藝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香港湯臣資助)
6. 在現代中國的文化想像中,上海常常是西化的,陌生的,異國情調的,女性化的,不貞節的,不道德的。
7. 「懷舊」,阿巴斯(Ackbar Abbas):「不是過去記憶的重現,而是將記憶重新拉回過去。」(因此,懷舊是積極的情感投資,一種透過回憶和回顧的情感付出,在電影中經常伴隨畫外音出現。)
8. 李歐梵:「香港是上海的"他者(大部分體現在30和40年代的上海現代派作品中),而上海也是香港的"他者(體現在當代香港的懷舊電影中)。」
9. 很多學者指出,香港和上海之間的「銀幕」接觸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10. 地域並不只有一個固定和無可質疑的身份
11. 空間-有關種關係構造出來的
12. 「全球性」是地域性的一部分,外面是裡面的一部分
※張英進,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教授,比較文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榮獲2003-2004年度美國福布萊特(Fulbright)基金會中國文化研究專案獎。英文著作有:《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形象》、《多元世界的中國:中國比較文學論文集》、《民國時期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審視中國:當代中國電影研究述評》、《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百年電影史》等。
註解1:美國資深電影學者陳力(Jay Leyda)曾在《電影》(Dianying: Electric Shadows: An Account of Films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MIT 1972)一書開頭裏,詳細描述程季華與電影資料整理的情況。而後,程季華曾在八O年代三次赴美講授中國電影史課程,目前重要的中國電影學者(如白杰明、張英進、焦雄屏)都曾經是他的學生。對於中國電影在英語世界的研究,具有開創性的貢獻。(節錄-文化研究與電影:歷史與文選)
註解2:電影相關文化論述在兩岸的出版狀況一時保持長紅,而英語世界中關於「華語電影」的討論文字,在過去一兩年內爆增。已經出版過數本有關中國電影、文學、文化研究專書的張英進教授,最新近作《銀幕中國:當代華語電影的批判性介入、電影組構、跨國影像》(Zhang Yingjin, Screening China: Critical Interventions, Cinematic Reconfigurations,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2.)(節錄-電影研究就是文化研究:出版「熱潮」)
--------------------------------------------------------------------------------
相關連結:
1.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性与国家话语
2.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3.三部無聲片中上海現代女性的構形
4.重繪現代主義的文化地圖——史書美《摩登的誘惑》
5.電影筆記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