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 國際華人學者講座:影像、後冷戰、全球化
活動網址 http://www.cecs.nctu.edu.tw/ec-08.html
主辦單位 資訊科學系 聯絡單位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活動地點 人社二館106研討室 活動類別 演講
活動日期 2004-06-01~2004-06-09 活動時間 請見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
主題:影像‧後冷戰‧全球化
主講人:戴錦華教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
地點:交大人社二館106A研討室
時間:93年6月1日至6月9日
演講內容:
2004年6月1日 晚上6:30
I.主體想象,知識份子與中國電影
在這一單元中,講者將重點討論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主體結構的形成和變化,討論其中的國族創傷情境的陳述、他者形象的選定,如何建構出某種壓迫/反抗、施虐/受瘧的自我想象;其中性別身份的差異、認同呈現的匱乏,如何造就了觀看方式中欲望結構的中空。視而不見、身份錯認、性別表像錯位,因此成了中國電影潛在的敘事和視覺主題;同時成一種呈現、建構、質詢社會權力結構、國族身份的修辭方式。希望通過相關討論,展示思想史論題與大眾文化實踐的相關性及其落差。
2004年6月2日 下午2:00
II.內部移民的故事
在這一單元中,講者將討論在中國介入全球化的進程中,移民潮的湧動:這既是全球性的第三世界朝向發達國家的移民,又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由中小城市朝向大都市、由鄉村朝向城市的、由鄉村朝城市的、規模巨大的內部移民。講者將通過一個稱謂:盲流、文化盲流、北漂、漂一代、飄一代;打工妹(外來妹)、民工潮、外來工、農民工、外省青年兩個相關序列的變遷,討論文學、大眾文化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新意識形態建構過程的有效參與者。講者將通過一系列大相徑庭的文化文本——暢銷書、電視連續劇、小劇場戲劇、電影、文學現象討論這一在多個面向上發生、通過多種話語形態顯現的社會變遷過程。
2004年6月8日 晚上6:30
III.後社會主義時代的敘事修辭
在這一單元中,講者將從90年代某些大眾文化現象入手,討論90年代中後期,中國社會漸趨急劇的資本主義化:私有化、市場化、全球化過程;在講者看來,這一過程直接呈現出社會的財產再分配與階級重組。在這一事實上相當殘酷的階級分化過程中,女性群體無疑“入選”為社會犧牲的“最佳人選”。但女性、性別議題卻更加深刻地迷失在中國/“世界”、冷戰/後冷戰、“進步”/“倒退”、城市/ 鄉村的多重座標間。在電影與大眾文化的呈現中,性別成了一種至為有效的社會修辭方式,用以呈現並遮蔽急劇的貧富分化過程。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後社會主義的政權,一邊全力推進資本主義化的進程,一邊卻顧忌於名曰“社會主義”的統治合法性,而相對迴避過分赤裸的階級話語,性別作為一種“委婉”的社會修辭方式因之而成立。一邊是女性與關於女性的寫作漸次被整合在新主流意識形態的敘事之中,而另一邊則是女性的與底層的電影書寫開始攜帶中國社會階級分化的現實浮出水面。在這一單元中,講者希望在對1990年代中國社會激變的現實的描述和討論中,再次提出並質詢關於性別與階級的“老命題”,重新探尋後結構主義、後現代語境中的意識形態與宏大敘事的功能角色。
2004年6月9日 下午2:00
IV. 後冷戰時代的權力與歷史敘述
在這一單元中,講者將結合當代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攝製的三部刺殺秦始皇的影片:《秦頌》(導演周曉文)、《荊柯刺秦王》(導演陳凱歌)、《英雄》(導演張藝謀)入手,討論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的權力變局:與中國介入全球化過程、似乎有望進入全面經濟起飛的過程相伴隨,是面對日漸嚴重的中國社會的內部問題與中國在新的國際情勢間所處的微妙地位,中國社會的、特定的政治保守力量的再度整合(當然,在一個失去了方點陣圖——進步/倒退、變革/保守、左與右的世界中,我們必須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定位所謂政治的保守與反動力量)。在市場、跨國資本、新富階層與名曰共產黨的官僚政權的重新整合?新的強勢利益集團的同時,中國知識界漸次呈現出深刻的分化狀態。相當一部分1980年代的中國批判知識份子(包括藝術家)漸次放棄、喪失了他們的社會批判鋒芒。作?80年代特定社會文化修辭的“反叛之子”衝擊父權秩序的?事開始消隱,相反開始以確定無疑的男性主體身份/“英雄”建立某種與權力象徵認同的敘述。絕非偶然地出現在90年代的三部“刺秦”故事,或許不期然間呈現了這一社會文化與敘述的變遷過程。但需要提示的是,類似影片大都不僅是本土電影工業產品,而且有著確定無疑的國際資金背景與國際市場訴求,因此電影文本中的男性敘事便同時承擔著“中國”敘事的功能。講者將在這一單元中,敘述此間更為複雜的現實情形,其中包括大眾文化文本中的女性的歷史書寫所呈現的同一趨勢。講者將在這一新的全球化的現實語境中,重新探討新的理論資源與社會批判的可能性空間。
個人簡介:
戴錦華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戴教授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 文學系,1987年主持中國第一個電影史論專業課程。1993年任教北京 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開設「中國電影文化史」課程,教 授西方電影理論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 等課題。1995年建立中國第一個比較文化研究室,研究影視文化與大 眾文化。1996年受聘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兼職教授。1997年 ,獲得美國LUCE基金的支援,展開1997—2001年的「中國當代大眾文 化研究」計劃,獲資助建立大眾文化研究資料室。
戴教授曾受評選為北京大學「跨世紀青年學術骨幹」,獲日本「世川 良一優秀青年獎學基金」。分別獲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頒發「女性 文學研究開創獎」和「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相關著作:
1.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與孟悅合著,河南人民,1989。時報,1993
2.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科技文獻,1993
3.鏡與世俗神話——影片精讀十八例,中國廣播電視,1995
5.猶在鏡中——戴錦華訪談錄,知識,1999
6.隱形書寫:1990年代中國文化描述,江蘇人民,1999
7.鏡城地形圖,聯合文學,1999
8.拼圖遊戲(隨筆集),山東泰山,1999
9.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學,2000
10.斜塔瞭望,遠流《電影館》系列,1999
11.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陝西教育,2000
12.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
Edited by Jing Wang and Tani Ballow, Verso, 2000
13.書寫文化英雄: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主編並撰寫,江蘇人民,2001
14.印痕(隨筆集),河北教育,2002
來台活動:
1.第22屆比較文學會議:「危機中的身分政治危機中的身分政治」
2.「隱形書寫—北京新興商業區的階級分化」演講,東海大學主辦
3.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演講:「階級、性別與文化表演──兼論文化研究在北京的實踐與問題」
4.「亞洲比較電影研究的問題與問題意識」座談會,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主辦
5.來台開設課程:1998春季,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與陳儒修、劉紀蕙合授「中國電影文化史」
☆☆請上活動網站報名區報名☆☆
----------------------------------------------------------------
聯絡資料
聯絡人 洪慧芳
聯絡電話 03-5131593 FAX 03-5734450
網址 http://www.srcs.nctu.edu.tw 地址 新生館212室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