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他者”的城市
作者:楊吉 2004-8-7 18:46:35
【本文網址】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9788.html
“我們能期望香港這樣的城市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上投射什麼樣的光呢?這個問題可以被換成另一個更具‘後殖民’眼光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我們能把上海看成一個像香港一樣的殖民城市?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區別難道僅有西方殖民化程度的差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當李歐梵在《雙城記》一文中發出這樣的質疑時,狄更斯的“雙城記”便全然失去了已有的語義。
“上海與香港:雙城記”或是“上海和香港誰會取代誰”,李歐梵無意于表層的文化解讀,也無心於庸俗的意氣之爭,相反,在他看來,正是因為一個城市需要一個“他者”才能被理解,所以長期以來,無論是香港還是上海,她們都應該處於一種互為“他者”的關係之中加以理解。“新上海建設是對香港的現代或後現代的複製,而香港長期以來一直是以老上海為藍本”,這便是對李氏“雙城記”作出的最為“直切”的概括。當然,對一個講究思維開放、重視多元文化、追求治學樂趣的“狐狸型”學者來說,試圖從文學的角度來重構一座城市,以及用“學術/雜文”相互雜錯的文本來作為敍事載體,這或許是李歐梵當初撰寫《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的衝動。
按照他的學生同時也是該書翻譯者毛尖的話來講,這是一本極其嚴肅的批評專著。李歐梵以此書向他心目中偉大的瓦爾特•本雅明表示了最大的敬意。他用本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中注視巴黎的激情注視著上海。但是他也警醒地與本雅明的批評框架保持適當的距離,畢竟,二十世紀的上海已經完全不同於十九世紀帶拱門街的巴黎。咖啡館、電影院、舞廳、跑馬場、百貨公司、外灘建築、甚至還有《良友》期刊、“亭子間生活”,當他一一羅列著出這些消費表像的同時,一個自由、敞開、亮麗、驚豔的“摩登”上海在美學意義中隱喻地出現。
查理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為這本書所寫的介紹文字中有這樣一段:“他使讀者瞭解到,僅僅存在於形式、形象和意念中的現代意識是如何流通的。本書對這個悲劇性的都市在大時代中的生活,描寫細緻精妙,而現代意識的流通過程亦同時在我們的眼前展露無遺。”李歐梵認為文化史家的使命在於探索“文化想像”,而它本身又可以被界定為集體感性的輪廓和文化產品的意味,於是文化史家的身份註定要對對這種文化產品的社會和體制語境,以及構建和交流這種想像的形式作出反思。
小資式的懷舊,體驗式的漫遊,以及散發式的解構,李歐梵像舉重若輕地呈現、勾勒著一張摩登的老上海的文化地圖。並且,他還試圖證明這些摩登享受,這些近乎頹廢的帶著色欲的都會娛樂,有著“現代性的精神內核”。在後記中,他還是討論到了上海和香港的“雙城”關係,這兩個城市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就彼此照見自身,既此消彼長,又形影相隨。通過這種在歷史維度展開的觀點,我似乎讀到了作者給出的一種暗示:我們應該將當年的摩登上海和當代的中國建設作一鏡像式的對照。
二〇〇四年七月八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