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1, 2004

後殖民現代性,一個批判性的反思

文/景泰

關於後殖民主義的批評不少,在後殖民主義的方法論上,有論者即指責缺少結構意識和總體化意志,使得批判可能引發極端的危險。這個極端的批判性所引發的問題,在於今日世界有四分之三的人曾經都有被殖民過的歷史或經驗,一個普遍的範疇中,將後殖民主義框架套入,不可避免產生過於化約及簡化的弊病。這使得人為經驗的多重複雜性被簡化,而往往這些複雜的個人經驗成因,多非單一因素即可決定,使得後殖民的概念在解釋上,不能實際直接觸擊真實生活中多樣的人們經驗,極有可能在主體性泛稱後殖民之下,忽略了個體的屬性的多元差異性。


另外,後殖民批評家因為認為-歷史-是以西方為中心藉以宰治其統治的國家或地區霸權話語,特別是在黑格爾將西方歷史哲學的歷史與文明兩範疇視為等同來運用,迫使被殖民的國家在歷史論述上,必然要在歐洲統治之下,才能進入文明,顯然歷史和文明成了歐洲專屬的意義話語。殖民的宗主國在透過歷史,合理化了西方國家將第三世界帶入文明,使得第三世界有了發展和進步,這邏輯的不斷透過各種文本、符號、語言的展衍,使得世界的文明進程,均變得像歐洲或西方中心的論述。然而,這種總體化的解釋,後殖民主義聲稱應該透過對西方所謂他者(薩伊德稱的:東方主義)的瓦解/解構,才能得到非西方霸權的解釋。然而,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歷史,多半依據記載官方機構的檔案,使得歷史的複雜和曖昧性,自然消滅或遺漏了官方無法解釋的異質性歷史過程。這應是在後殖民批判西方中心所建構的歷史下,更應該洞悉察覺的(其他)歷史樣態。這也使得後來許多後殖民論述者,經常取用一些瑣碎的史材資料,如廣告傳單、電影海報、斷簡殘篇的文章等有關,以重繪原貌。這有助於歷史在官方無法完全解釋下,生產出非正規歷史可能的補充、批判、新歷史或民族自覺的原初本土文化。

再者,後殖民主義將壓迫和反抗二元對立下,模糊了殖民宗主國和被殖民者之間的互動的關係,進而容易否定被殖民也有對殖民主義的某些前提的贊同,而非一概是在壓迫和反抗下,必然的否定關係!

最後,後殖民所想的新世界為何?這種後殖民透過解構後的創造性,有人解釋是帝國文化、帝國語言、殖民文學、本土實踐、本地經驗之間相互作用後的結果。然而,後殖民的-後,其實並沒有直接解釋成線性時間的發展,但卻強烈透露出透過對後殖民主義批評,才有可能徹底重新開始的新歷史想像,一種擺脫殖民影響的自覺。然而,這種欲擺脫後殖民主義企圖,卻無法具體解釋,在當代全球化不斷在經濟、文化、人口等流動更加頻繁緊密下,互為影響、互相滲透的必然性,發展的必然過程之間可能產生進步依舊是西方中心所專屬的權力,而否定非西方的他者,也有可能在全球化趨勢下,產生另一種發展崛起後的文化影響,而這非西方的他者,極有可能是過去被視為第三世界的國家-如中國。這也使得我們在解析所謂進入所謂後殖民時代或被後殖民化的同時,容易直接導向對西方中心進行批判,而忽略了西方所謂的他者,也有可能在發展中向其他國傾銷自有的文化,而產生另一種被殖民過在全球化崛起後的文化霸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