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4, 2005

⊙反思當代都市文化一:大眾文化的喧囂與民間文化的沉默  

文/孫遜

  編者按本版今天刊發的一組文章,雖然關注的是當代都市文化的種種形態,探討的卻是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建設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都市新文化這樣一個問題,話語翻新,意趣橫陳,提供了思考問題的獨特視角。  

  大眾文化的喧囂與民間文化的沉默時下,大眾文化的喧囂,壓倒和淹沒了城市其他文化種類的聲音。然而這並不能代表民間文化的興旺,恰恰相反,它取代和壓抑了民間文化,使之走向沉默。  

  鋪天蓋地的廣告片,層出不窮的新歌星,雜沓而來、紛擾而去的通俗電視劇,震耳欲聾、眩人耳目的時尚秀……當下,大眾文化的喧囂,壓倒和淹沒了城市其他文化種類的聲音,成為都市文化的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對此,究竟是喜,抑或是悲,也許永遠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隻是,如果我們把這種文化解讀為“真正來自民眾、並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則未免有失偏頗,並有危險傾向。因為真正來自民眾的文化,是民間文化,它和大眾文化是貌合神離的兩回事。  

  在都市文化發展的歷史上,大眾文化這個概念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它最容易與民間文化相混淆。英國學者利維斯(FrancisRaymondLeavis)(1895-1978)強調,一定要把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分離開來。民間文化是老百姓自己創造的、老百姓喜歡的文化。利維斯認為,這是一種人民的文化,一種豐富的文化傳統,卻也是一種已經消失的積極文化,取而代之的,則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流行的地方,即是民間文化被破壞的地方。美國學者德懷特·麥克唐納(DwightMacDon鄄ald)(1906-1982)是利維斯的信徒,他說:“民間藝術從下面成長起來。它是民眾自發的、原生的表現,由他們自己塑造,……大眾文化則是從上面強加的。它是由商人們雇佣的藝人制作的,它的受眾是被動的消費者。”
  
  以麥克唐納的觀點看,這兩種文化不可同日而語。從生產條件來說:民間文化是自下而上成長起來的,是民間創作的,而大眾文化是經由商人投資的。我們還可以發現,民間藝術有很強的在地性,受區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而大眾文化恰好是要盡量擺脫在地性,它要盡可能覆蓋更多的地方,輻射到更遠的地方。  

  從生產者的身份來說:民間文化是老百姓和民間藝人創造的,大眾文化則是由商人雇佣的文化人制造的。民間藝人生活、衣食住行都在民間,與民間呈有機的關系。而商人雇佣的文化人、藝術家和大眾之間並無血緣聯系。他是在大眾外面的,是高高在上的。  

  從功能上來說:民間文化反映老百姓的心聲,而大眾文化沒有這個功能。民間文化的目的有娛樂、有訓喻、有宣泄,而大眾文化的首要目的是賺錢。你當然可以說大眾文化有很強的娛樂性,但是在制造者那裡,利益是第一位的。  

  從生產方式上看:民間文化是口耳相傳,變化萬千的,是由老百姓集體參與的。而大眾文化是專業生產的,是標准化、流水操作、可復制的。民間文化不會擔憂這東西的市場前景,而大眾文化的生產,必須測定市場的需要,在這裡,老百姓沒有參與的可能,參與者是資本及其雇佣者,老百姓的參與隻表現在買與不買,聽與不聽。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是被動的消費者。  

  從主題上看:民間文化與藝術的主題與社群的觀念緊密相關,它表達的是特定區域老百姓的心聲。而在大眾文化中,你不可能找到這樣的主題,大眾文化偏愛的是逃避現實的幻想和追求舒適的享受(安逸)。它有意把現實簡單化,掩飾其中的問題,它常常提出虛假的解決辦法來牽引大眾的思緒,鼓勵大眾往消費和市場方向,去買到自己的商品,實現自己虛假的幻想。這樣,在主題上,大眾文化是一種馴服的文化。  

  總的來說,民間文化與大眾文化,屬於兩個社會環境,一個是有機的社會,一個是城市化了的組織的社會。在有機的社會裡,人和人之間彼此熟悉,構成聯系,不僅有家庭,還有村落、教會等公共場所,人和人之間有著共同的或相近的價值觀念,有著共同的生活方式,這些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可以交往的,是在非常長的歷史中慢慢形成的,在這個環境中,出現的是民間文化,老百姓是參與者,表達的是老百姓的心聲,老百姓在民間文化中娛樂,在民間文化中獲得智慧,在民間文化中表達對生活和價值的理解。而在組織的社會中,個人,從有機的環境中被抽離出來了,成為“原子化”的個人,人和人之間沒有緊密聯系,是陌生的,疏離的,是“孤獨的人群”,不再是由共同的利益、勞作、傳統、價值和情趣彼此連接起來的一群人,沒有道德和親緣等的緊密聯系,他的聯系方式是“契約”,是利益上的“契約”。在這個組織的社會中,沒有了村落,沒有了能表達共同價值和情趣的場所,在這個條件下,大眾文化誕生了。而大眾文化,與這些孤獨的人群,無法形成有機體,因為,大眾文化的制造者不是這些人群,而是高高在上的一些人,大眾文化並不把這些人群作為完整的人來看待,而是作為消費者來看待,大眾文化當然會考慮這些人想消費什麼,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會照顧他們的要求,但隻是為了讓大眾文化緊緊控制住人群,更確切地說,是為了緊緊控制住人群的錢袋,而不是讓人群產生自己的文化。大眾文化,不是孤獨的人群自己的文化,而是成功地吸引了這些人群的文化。  

  利維斯與麥克唐納的觀點有助於我們清晰地分辨出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差異。大眾文化的喧囂並不能代表民間文化的興旺,恰恰相反,它取代和壓抑了民間文化,使之走向沉默。所以,對大眾文化的質疑和評判非常必要。因為,文化的本質規定了文化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應該是體現出各種人群的心聲,形成良好的趣味和價值。而如何在喧囂的大眾文化環境中解放被壓抑了的民間文化,讓真正的民間文化恢復活力,發出它自己的聲音,是文化工作者必須直面的課題。

(作者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延伸閱讀:

⊙反思當代都市文化二:遠離真相的“上海神話”  

⊙反思當代都市文化三:波希米亞服飾的文化警示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