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1, 2005

”兩代電力公司”說的”台客年表”

1989 用立可白把麥可傑克森、I loveU寫在書包肩帶上,宣告自己心思敏銳充滿質感。

1990 用高腰三褶6吋AB制服褲浪子膏加粗框眼鏡宣告個性獨立,左手手腕用小刀刻下「恨」炫耀自己性情強烈曾經為愛落過淚。

1991 制式崇拜工藤靜香.酒井法子.湯米佩吉.小虎隊 草蜢隊.少年隊,畢業紀念冊用油漆筆處處留名然後貼上雙星奇緣。

1992 急著偷騎家用機車快意奔馳,凌風勁風兜風追風通通騎過,既流行又豪邁。

1993 西裝褲訂作盛行,蘋果綠大便色芋頭紫布料搶手西門町大量進貨、泡沫紅茶店分身齊聚喜相逢。

1994 荷葉邊襯衫白底短袖花式配色芭雷舞味道濃厚,混合搭配嚼檳榔情境最適宜。

1995 把流行標語穿在身上,對黑色緊身喇叭褲躍躍欲試但保持觀望。

1996 每件290大量印製山本耀司.OKNY與D&C黑白反光T恤閃爍酷炫,穿出動感muscle辣妹。

1997 青少年舞廳雨後春筍,全場表情生動跳得最猛非你莫屬就像熱舞17。

1998 黑色墨鏡坐在教室後面保持冷靜,你是全班最有style的冷漠帥哥,明天跟護校聯誼就看你的。

1999 把新買的大哥大懸在腰際到哪裡都帶著它,展示自己忙碌身段,每五分鐘假裝講一次電話表情英姿煥發。

2000 愛上膚質偏乾.頭髮遮臉.聲音豪爽.清涼海派JOJO美眉,陽明山九份劍潭.夜飆車緊緊相擁.情愛自主。

2001 發燒買到孫燕姿.周杰倫.蔡依琳勁歌猛碟,時速85公里凌晨1:00復興南路分貝99.旋律100。

2002 點燃七星配喝芒果冰沙.群聚7-eleven門口保持距離.繼續叛逆......。

2003 假hi-pop真台客

January 20, 2005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

轉載自:http://www.ecnu.edu.cn/ccmc/achieve.htm

城市經濟與規劃研究室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城市地理概論》(于洪俊、寧越敏, 1983)、《中國城市發展史》(寧越敏、張務棟、錢今昔,1994)、《跨國公司R&D全球化的區位模式研究》(杜德斌,2002),《經濟地理學》(李小建、曾剛等,1999)、《公司地理學》(李小建,2002)、《超常規發展環境產業》(諸大建,2002)。目前承擔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寧越敏:中國大都市區的空間組織――以上海和廣州為例;曾剛:社會文化環境差異對上海地區中德企業網路構建的影響;杜德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R&D投資及其空間效應研究。此外,還承擔一批省部級研究課題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城市歷史與文化發展研究室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新世紀的思想地圖》(許紀霖,2002)、《中國知識份子十論》(許紀霖,2003)、《公共性與公共知識份子》(許紀霖,2003)、《20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方言與社會生活》(忻平,2001)、《成功與代價:中外城市化比較新論》(林廣、張鴻雁,2000)、《台港澳史稿》(李蓓蓓,2003)、《上海里弄:基層政治動員與國家社會一體化走向》(1950-1955),(張濟順,《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商務印書館:民間出版業的興衰》(楊揚,2000)、《文學的年輪》(楊揚2002)。目前承擔國家社科專案2項:李蓓蓓:《香港上海:中國經濟騰飛的翅膀》;楊揚:《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社會與文學的形態變遷》。此外有,許紀霖:《9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論戰研究》(教育部重大專案);忻 平:《上海近代外僑研究-近代上海的日僑與近代上海的日本佛教研究》(上海哲社項目)、林廣:《移民與國際大都市發展---上海與紐約城市移民社會分層研究》(上海哲社項目)。

城市制度與管理研究室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制度與創新:中國城市制度的發展與改革新論》(劉君德、汪宇明,2000)、《中國省區經濟研究》(汪宇明,2000)、《國外大都市區治理模式》(黃王麗,2003)、《傳統農村經濟社會的現代轉變》(林拓等,2002)、《新世紀城市工業發展佈局規劃――廣西南寧市的探索與實踐》(汪宇明,2003)、《世界文化產業》(林拓等,2004)。目前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中城市文明城區創建與區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劉君德)、《大中城市城鎮發展與相關制度改革研究》(林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全球化與市場化-城市空間經營模式研究:以上海為例》(黃王麗);上海社科重點專案《新時期上海社區發展研究》(劉君德)、《浦東新區創建文明城區研究》(林拓);民政部專案《中國的城市化與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研究》(汪宇明)。

城市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室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實錄》(陳映芳,2003)、征地與郊區農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調查》(陳映芳,2003)、"從生存理性選擇到社會理性選擇:當代中國農民外出就業動因的社會學分析"(文軍,2001)、《社會轉型中的社區體制與發展研究》(吳志華等,2004)、《人口空間過程》(丁金宏,1996)、"上海流動人口犯罪的特徵及其社會控制"(丁金宏,2001)、Social Policy Reform in Hong Kong and Shanghai(桂世勳等,2004)、《波、匈、捷經濟轉軌中的政府職能》(楊燁,2002)、《郊區化》(高向東,2004)。目前承擔的重大科研專案有:大城市非正規就業的社會地理學研究(丁金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極化開發的社會空間回應(丁金宏,博士點基金);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口的發展趨勢與對策(桂世勳,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城市文化研究(陳映芳,日本文部科技省卓越專案,國際合作);城市居民生活史調查(陳映芳,日本文部科技省卓越專案,國際合作);流動人口公共教育及其權利保障問題研究(陳映芳,上海社科基金)。


Taiwan Film Center

website:http://www.taiwanfilmcenter.com/

Note:

2004年9月剛從上海考察回台,9月中,接到焦雄屏老師的招喚,請我到吉光電影公司一趟,幫忙一個華語電影的網站建置,由於金費短缺,加上之前銜接工作沒有妥善處理,使得這個網站在執行起來有很多阻礙,所幸在幾位友人與吉光夥伴的幫忙之下,還是把它給順利產出!雖不滿意,但是至少還是個方便使用的資料庫!~12月我與焦老師與吉光夥伴告別,開始著手我一直延遲的論文撰寫工作,這3個月短暫的救火工作,留下給了2004年最後一個難忘的記憶!

January 16, 2005

論文名稱: 全球化與上海-浦東的後殖民發展
論文名稱: The Postcolonial Development of Shanghai-Pudong in Globalization
出版年: 民92
研究生: 施長安

指導教授: 夏鑄九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關鍵字: 中國 China 上海 Shanghai 浦東 Pudong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後殖民 Postcolonial 現代性 Modernity 城市性 Urbanity 全球城市 Global city

[摘要]
理論(重)寫作:全球化與「上海-浦東」的後殖民發展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上海-浦東」計劃為對象,探討一個「超大城市提案」的定位、意義與象徵。透過這個寫作策略,本研究同時將「上海-浦東」計劃置放於「城市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殖民與後殖民之城市研究」與「城市性與城市地景之文化研究」三個次領域中進行分析。透過「後殖民國家主義」、「後殖民現代性」與「混雜現代性」三個核心理論概念,這個跨領域寫作計劃的成果,將建構一個從政治經濟學到文化研究的上海城市研究的理論視野。

本研究引用Castells關於中國革命性國家到發展性國家之概念,並將其所指出的中國的「國家主義」,置放於亞洲社會參與全球化進程所導致東方主義的復興的脈絡中加以考察,透過分析在中國或是社會主義中國有長遠歷史且獨特之「東方人的東方主義」的抵抗策略,重新解釋了中國百年來對抗殖民主義的策略發展、困境與轉化。並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其實是國家以「西方主義」的建構與詮釋,開啟了Homi Bhabha所謂的「含混」關係之空間,並因此區分了中國的「發展性國家」不同於東亞模型之所在,重新確立了中國以其特殊之「後東方主義」/ 後殖民時期之對抗論述所建構的一個對內壓制、對外爭霸的「後殖民國家主義」。

本研究並進一步以全球化下中國的「雜交 / 混血」實踐與後殖民發展之概念,重新審閱與詮釋中國「改革開放」政策自八0年代以至九0年代之轉變:從八0年代的「大中國」計劃 / 論述與全球區域到九0年代「上海-浦東」計劃 / 論述與「中國 / 東方」的建構,總結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所隱涵後殖民發展之策略意含。 從中國作為後殖民國家的策略性全球化的觀點,「上海-浦東」計畫作為一個空間計畫的議程表得以被重新理解,亦即,從「深圳-廣東」到「上海-浦東」:轉向全球主義,觀照與定位「上海-浦東」計畫的角色、位置與功能,並且提出完全不同於第一世界全球城市研究者對於全球化與全球城市的理論模型,重新定義與詮釋一個作為後殖民國家策略性全球主義下,「邁向全球化」與「變成全球化」中的上海城市。 本研究亦從上海城市歷史與中國現代化歷史的角度來考察九0年代「上海-浦東」計畫對「中國現代性」發展此一議題的啟發與轉變。並提出「後殖民現代性」之概念,來呈現中國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巧妙地透過各種計畫與營造的技術,真實的營造了「上海-浦東」,卻也實踐了後殖民策略與轉化了殖民現代性之歷史經驗為一後殖民現代性的空間形式文化技術。 論文最後將「上海-浦東」計畫置於殖民與後殖民城市研究的角度下,逐層地解析當今「上海-浦東」城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複雜歧義的城市象徵與意義。並且提出「混雜現代性」的概念,預言了2010年上海世博對於「上海-浦東」城市之作用與意義,將是「海派文化」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