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4, 2004

書名:林志明(2003)。〈《電影城市》策動報告〉《電影欣賞》(115)。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註:林志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

1. 關於電影,關於電影的跨領域研究:
有關電影的跨領域研究,在國內是一個正在興起,但仍然有許多值得期待其良好發展的研究面向。在「文化研究」這樣的綜合概念之下,有關國族、身分、敘述、再現等主題及概念,得到了一定的討論。另一方面,電影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甚至政治的事實,它的研究也需要更多綜合學科的探討。就研究方法、架構概念的討論方面,如何突破文本、論述、再現、敘述等既有文化生產的跨越性概念形塑,相信將是《電影城市》中,思考上所帶來最明顯的衝擊。

2. 電影/城市: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興起的最複雜豐富文化形式之一,以及城市,作為當前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和政治經濟單位之一,兩者之間的關係,自然是一個最吸引人的主題,也是一個最富挑戰性的探討起點。


3. 電影與城市間的研究:
電影和城市間關係是一個晚近興起的研究主題,重要專書著作,包括:
(1)專書-《電影地理學》、《電影中的城市》、《電影與後現代》

(2)《電影城市》-David B. Clarke E., The Cinematic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中譯本-桂冠圖書出版)

(3)《全球化文本中的電影和城市社會》-Mark Shiel and Tony Fitzmaurice eds., Cinema and City:Film and Urban Society in a Global Context, Oxford and Malden Mass.:Blackwell, 2001.

(4)《電影與建築》-Francois Penz and al. eds., Cinema and Architecture , London:BFI,1997.

Architecture and Film by Mark Lamster


(5)《想像現代城市》-James Donald, Imaging the Modern City, London:Athlone, 1999.




4. 空間及其他生產空間中的位置連結:
電影與城市主題研究遲緩,積極地說,社會與文化理論發展上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是要到1970年代才開始發生:「自從1970年代開始,(廣義)左派的社會文化理論逐漸認識到空間作為組織範疇的益處,以及『空間化』概念可以用來分析及描述現代和(尤其是)後現代的社會與文化。」這其中重要的理論作者及作品,比如:
Henry Lefebvre《空間的生產》(1974);
傅柯《知識考古學》、《監獄與懲罰》(1969, 1975);
David Harvey《後現代條件》(1989);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1991);
Edward Soja《後現代地理學》(1989);
等等,以來的一連串中立場鮮明的主張均以歷史/空間對立作為現代/後現代的主要分野。

5. 空間轉向:
在歷史性的解析模型裡面,「社會的」常被視為和下層結構有關,而「文化的」則被視為和上層結構有關。相對地,「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把這個對立攤開,使社會研究和文化研究可以在同一個分析平台上進行。在研究社會關係如何在空間中得到組織的同時,也可連結到分析權力和規訓如何分佈於文本空間及文化產品的空間組織之中。這個"空間組織"是具有地理政治意涵的,甚至針對好萊塢這樣的生產而言,更是具有全球性的操作空間。另一方面,"新好萊塢"的崛起,使得它的"影片不再只是電影文本",而被稀釋到一連串複雜的文化商品及呈現管道之中,包括電影、錄影帶、DVD、網路、音樂、廣告、衍生商品和流行文化。電影,與其說是獨特經驗的來源,不如說這些異質場域的連結點,這時『文本分析變得效力有限,而"空間化"的概念正好可以適合地進行發揮』。

6. 全球化議題
城市作為全球化過程中超越國家重要性的討論基點,如何被凸顯出來?應是研究"電影與城市"目前欠缺的部分。(自我觀照:上海影/城的研究策動)

註1:空間形式的社會生產(social production of spatial forms)才是理論建構,而非都市化的簡單題法,後者是現代性神話的一部分。

註2:城市歸零-電影中的台北呈現


==================================================END

專題:認識全球化與城市

日期:04/24
地點:政大傳院(政大新聞碩士專班)
主持人:鍾蔚文
主講人:夏鑄九

(一)鏡像-對映的反省/自省:
1.羅大佑:「不要藍綠,只要黑白。」理論/藝術家的力道。

註:另一句話,「我們需要歌的原因,是因為語言有時真的講不明白。我們需要唱歌的原因,是因為說話有時產生爭論……。活著,就得理直氣壯。對一個歌者而言,旋律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的陌生裡再度響起」羅大佑


2.討論主題性,鏡子;"反身性"(佛洛伊德的理論,小孩子從鏡子裡頭看到自己才知道有自己),才得以看的清楚自己,以史為鑑,無一日不無三省,看不到自我的台灣,我們要自己知道要什麼?這時候統一和獨立已經不是問題,超越後。台灣寫新聞稿時,腳指分藍綠

------------------------------------------------------------------------------------------------------------------------
(二)城市與全球化
1.全球經濟的討論,不該馬上步入好/壞壁壘分明的,應暫時以一個龐大的態勢來看,若你無法看到全球化內,你無法在順利而為中生存,而處在自我欺騙的悲哀。處在東亞的特殊性,在台灣或許還不明顯,大陸的戲劇化劇變卻是十分明顯。東亞的特殊性為何?經濟快速發展,都市化加速升級。在此情況下,問題何在?二十一世紀的背論和弔鬼,答案爲"沒有城市的都市化"(都市化:就是人口流動,從鄉村往城市移動-已經有兩次轉換),歐洲中心主義學者說:"你們沒有城市-意思是,外頭有一個城牆,裡面僅是一個市場"。韋伯:"東亞非城市,歐洲的城市才是(此話即是歐洲中心主義)"。

2. 反觀,中國城市已經有五千多年歷史,坦白說比起歐洲來得有城市。為何中國大陸的城市,人人都感興趣,它已有五千年歷史,然而我們卻很少稱之為城市化。上海城市許多殖民者居住的建築,當前已多是中國高幹所住,十分弔鬼。最精采的變化,其實是最近二十五年,人類歷史上沒有這麼快的變遷移動到珠三角。沒有城市的都市化的意思是,人都進入了城市,但是都沒有市民。台灣城市五十年,中國城市二十五年,歐洲五百年才有今天。歐洲人根本不再搞民族國家,現在已經在搞統一歐洲。今天歐洲人如何召喚歐洲人,就是"歐洲文化",而歐洲文化就是"城市文化"

3.埃及用小鄉鎮的商會,搞一個網站,得以連結出去;波洛地海三小國,比起法國人口上海人口高

4.都會區最大的問題在於,非永續城市的問題,密度太高,對能源的消耗,現在是又集中,又分散

------------------------------------------------------------------------------------------------------------------------
(三)中國邁向全球化城市
1.毛澤東,是資本主義的冤首,因此在毛澤東都市的成長一直沒有成長,因此毛澤東寫了一篇文章"十大關係"(1956年),毛澤東當時的講話"寒水都會結凍",其背後有政治實力,等到劉少奇握權時,才有都市發展。

2.生產與社會結構決定了空間組織。如以此觀點來看大陸,像是勞動力(製造業基地),珠江三角洲的勞工,都沒有假日,那些女工努力工作,我們必須以歷史和情境的關照方式去看,其實這也就是台灣早期的反照。

3.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上海非常忌妒"珠江三角洲的計畫",然後浦東計畫(浦東開發)隨後到來;92南巡講話。公元2000年的江澤民,"開發大西部";我們用西部大開發,不能用沿海的開發模式,一步到位的貫徹。浦東空屋率高,顯示著浦東可以開發時,納入全球經濟已經不回頭了!

4.鄧小平"往右轉但是打左轉方向燈";"社會組織(精神狀態各社會組織不同)"的空間形式的分化

5.上海拆遷:"拆"字

6.《移居上海》雜誌,試刊號,幾萬份;北京伺候的官僚太多,天子腳下的政府7.市民精神-上海都市館/我們上海市民的光榮

8.士林夜市在上海;永康街在上海,鼎泰豐和芒果冰;上海人最感興趣就是台北在流行什麼?

9.東莞/崑山(吸引台商是最多的)/揚州市(毛澤東);台商賺的是血汗錢,真正賺錢的是跨國公司;珠三角(大學不夠),調整應變能力夠(廣州劃一個大學城);長三角的文風很盛;河南沒有一個大城市的討論問題?解放軍幫我們台商到珠江三角洲找勞工,每年這些勞工只有舊曆年才回家,資本提供了工作和薪資,但是也同時改變了結構,但是另一面,勞力密集也產生了問題。

------------------------------------------------------------------------------------------------------------------------
(四)當前台灣發展
1.遷都!巴西里亞,經濟力集中,勞動力和資本的落差。例如:台灣中興新村,真正統治台灣是省政府(林洋港等),因此歷年來派任的台灣省省長都是高手,包括像建設廳長,大筆一揮都是幾千萬以上,因此當你把台灣省政府拔掉後,台灣-國家機器自然失靈。

2.目前我們面對新的世界,研究全球化的學者多數是不用功的。台北市是一個最早支持黨外的,最早的反對聲音,均是出現在台北市,然而目前民進黨卻說北市無法拿到票,一直爲民進黨之所以以南北對抗的選票策略,而南北遷都也變為只是選票策略,而非實質的改革政策。

3.都市成長集中的矮化發展的區域:台灣利害的是,進入城市並不是擠在一堆沒有事情做。台灣長期被日本殖民,基隆.台北.台中.台南.高雄;1970年以前的差距不是很大,然而1970年以後,北南兩頭大;1970年代為何台中發展不起來?

4."都市化",男/女,"斜線"的背後隱藏支配性

5.工會在哪?一定在製造業,有都市的地方。1980年代台灣市民社會出來(崔媽媽.環保團體...)

6.新加坡上網人口;台灣和韓國女性上網人口比新加坡高

7.1990年後,台灣將面臨一個新的世界;都市研究的轉向;發問的角度都要改變。都會區:北北基/桃竹苗;超大的都市;資本全球流動時,是以都會做地標,而不是以國家,鉅形城市/...大型的都市會區域出現;東亞城際間流動;城市重新界定其角色...

8.都會節點(nodes):全球城市的重點,它的重點在於背後的網絡,是不是"節點"才是重要,北台都會區納入了,高雄到現在還沒沒有納入,去年的高雄(吃水深,最好的天然良港),輸給上海(上海的黃浦江是淤積的),但是政治因素太高。物質面要突破,台灣的政治和經濟的矛盾性,目前台北市最好,被拉,台灣還一直以為是國家引領發展

9.台灣的二級政府推出的二級政府不會差

10.MIT不能像台灣,而得像美國

11.台灣人常常有事情,就是想要找政府找某個部會,我們社會和國家不是一個平等,發展中國家-父權國家就是,你只要聽話,我就給你飯吃。我們台灣是最充滿活力,拉白布條的,香港學者來台灣,享受台灣的失控感。

12.101大樓的問題,台灣管理摩天大樓的經驗不足;最重要的論點,為何要蓋這個樓?這表示北台都會區域,要成為一個全球節點,台北東區的資本要起來,發建照是陳水扁,讓它成為世界第一的是馬英九。台灣要做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時,要有一個支配性問題。台北要走出去,但是要被看得到?德意志銀行香港的經融分析師(專文),落城時,都有世界經濟危機,根據歷史的詛咒成真,當台北不再是個金融中心時,空間沒有人租時,就是一個證明。跨國公司總部,有一個要求,面積要大,但101大樓卻很瘦,爆發富,蓋個大樓,渾身要掛滿大銅錢,瘦長壓迫要小,跨國要大三層要爬上爬下,就麻煩了!真實和象徵要靠的比較近,日本要住八八層,一種象徵,象徵如果過了頭,自然就出了問題。實際要進駐時,他們如何評估,也就反映了都市結構面。全球化最重要的流動,就是城際間的流動

13.時差:韓國、香港、新加坡的競爭。愛麗絲仙境,唯有跑的快,才能讓城市有競爭力,有繁榮
14.台灣:目前每八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跨國家庭,片斷化的出現,整個跟階級綁在一起,我們的精神狀態還停留在過去;公共交通方便之處和天主教教堂的地方
15.馴化-日本文化

16.地域意識上升到國際意識?如:奧運在巴塞隆納辦,不爭國族問題;反觀台灣,我們的城市自主性太低(要統一那就先獨立,然而統一和獨立絕對不是答案)其實,這個社會夠強大的話,誰都賣不了台灣

17.新竹-台北(科技走廊);竹南頭份以北,北台的都會區域;非常像一個學習型的區域

==================================================END

April 23, 2004

論壇: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

Link:破報報導

時間:
四月二十一日 , 星期三 / April 21, Wednesday, 2004
四月二十二日 , 星期四 / April 22, Thursday, 2004
四月二十三日 , 星期五 / April 23, Friday, 2004


心得:

1.4/21聽吳思遠先生(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專題演講,4/22會後接觸吳思遠先生(事後察知,4/22這天剛好是吳思遠的生日),他很高興的與我交換聯絡方式(初次見面吳思遠先生本人感覺相當熱情.和善),邀請我八月到上海時,到新天地找他,協助我對上海影城的瞭解(其本身除了在上海經營UME新天地影城,另外也在北京經營UME華星國際影城,另外,於今年開始興建的杭州UME西城電影大都會將是杭州第一個大型影城)!

註解1:

關於吳思遠

導演-1. 法外情 (1986)
監製-1. 宋家皇朝 (1997) 2. 人約黃昏 (1995) 3. 黃飛鴻 V:龍城殲霸 (1994) 4. 黃飛鴻 IV:王者之風 (1993) 5. 阿燦當差 (1981) 6. 醉拳 (1978)
編劇-1. 人約黃昏 (1995) 2. 法外情 (1986) 3. 阿燦當差 (1981) 4. 醉拳 (1978) 5. 蛇形刁手 (1978)
出品人-1. 人約黃昏 (1995) 2. 新龍門客棧 (1992)

註解2:(根據2004-03-10 11:03:45)新華網報導, 吳思遠將在杭州建造的電影院叫“杭州UME西城電影大都會”,意即為觀眾提供頂級的電影享受。據悉UME西城電影大都會將建在杭州西區最大的生活休閒購物中心內,佔地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設8個具現代風格的主題電影廳,共可容納近千座席。 此前,吳思遠已在北京和上海分別建設了UME華星國際影城和UME新天地影城。

註解3:根據新華網 (2003-12-17 10:00:55)新京報 12月8日報導,中國電影產業界期待已久的《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浮出水面。根據規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武漢、南京7大試點城市的中外合資電影院中,合營外方在註冊資本中的投資比例最高可達75%。

註解4:根據新華網 (2003-12-17 10:00:55)新京報 12月8日報導,“雖然北京的票房在全國排第二,但是在電影院的硬體設施方面,上海比北京超前好幾年。”剛從上海考察回來的北京市文化局市場處副處長張鳳友這樣告訴記者。 據了解北京目前擁有60多家電影院,集中於東城、西城、朝陽、海淀四區內,大多數都是有幾十年曆史的老影院,設施落後,且大多為單廳。全國的形勢更不容樂觀全國現有5000家電影院,設施設備與技術手段能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外電影院水準的不足1%。除大中城市電影院尚有一些經濟效益,眾多縣市級電影院幾乎沒有效益可言。 有關專家指出,如果不改變中國目前的影院現狀,中國影院市場將沒有出路。中國影院業需要外來理念,中國將兌現WTO承諾,外資進入中國影院建設市場已勢在必行,政策的放開也是必然的。

影院市場被稱為影業的“零售市場”,據統計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僅10億元人民幣。如果電影市場運作良好,我國電影票房有100億元的發展空間。但是,即便是票房最好的上海,去年收入也僅有1.59億元,平均每人電影消費不足10元,國際影業幾乎一致看好中國市場。

■ 資料:院線

目前在我國電影的發行是由院線控制,所謂院線就是以多家影院為依託,由一個發行主體與若干影院以資本紐帶或者合約形式組成的電影放映聯合體統一排片、宣傳和放映。 院線與電影院的合作是透過兩種方式實現的,一個是以資本為紐帶發放一體式,即院線以資本投入建立電影院,負責電影院的影片發放,另外一種是簽約式,院線與電影院簽訂合同,院線負責影片的供應,電影院自己放映電影院與院線之間根據協議分享票房。


2.4/23 在網路上和上海表哥交談,談到幾個上海著名影城,特別是建議可研究比較繁榮,靠近徐家匯-上海永樂威秀影城;另外,美夢城 也是不錯的研究對象!

3.五月初前,應和指導老師面談,計畫以"上海復旦交流"的形式,提出申請!以便到上海時,查詢資料(各區統計局/上海電影製片/上海圖書館)的方便!

4.又是一場大拜拜的研討會,諸多對於大陸市場的討論,大都早已知道,對於台灣電影目前面臨更加惡劣的環境,其實也都是老話,唯一的收穫是見到一些朋友和認識一些新朋友!


紀錄:

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

日期:04/21
講題:衝擊與競爭:華語電影當前的情勢與走向
主持人:李天鐸 博士 / 論壇執行長、崑山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
主講:吳思遠(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

  國家對於電影的重視,WTO中國和美國在談判上,農業和電影產業即是談不妥的項目,韓國亦然。台灣電影未隨著時代脈動轉變,台灣電影生病了!香港僅六百萬人口,其關乎政府是否重視,香港電影工業之所以興起,主因在於香港電影從業人員團結聚集強烈反應給政府,例如:香港電影工作者一千五百人大集結,以抗議方式反應給政府當局。以具體行動刺激政府對於電影體制的重視。電影主管機關主事者喜愛電影與否,也深切關乎電影能否改革的問題。至於香港的盜版問題,過往的檢查制度怠慢了對電影盜版的打擊。

  台灣電影主管機關所應作的不在於決策該拍什麼片,而應提供一個健全的電影體制環境,這包括:電影發行管道、民間財團投資(免稅),特別在民間投資上,應以各部會整合出有效政策,才能確實改善。輔導金固然是好,但是輔導金起不了實質作用,反而,可將輔導金轉為宣傳補助上。目前台灣電影不是要有非常大的製作,不然就是小製作電影上需講究非常精緻化,才有可能性。電影非必需品,電影是有選擇性的,若無吸引力觀眾不會去看電影的。現在台灣電影政府當局若能將電影環境制度搞好,人才不怕沒有。輔導金只能幫一時,確實做法應以多重管道並行,如:研討會、影展等。當然,目前香港電影產業仍有內存問題,但香港電影有信心其能逐步解決。過去,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是緊密關係。目前,香港在大陸電影市場的開拓,已經大有斬獲。在WTO之下,大陸電影每年逐步開放二十部;此外,透過中影買片,買美國以外其他地區的電影,以平衡多元的電影市場。為了避免完全美國電影文化入侵的情況,大陸電影工業開始整合,並且鼓勵民間成立製片公司和投資公司。當前,大陸電影必然從政治宣傳、教育為主的電影,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香港則就此以合拍方式進入大陸市場。目前台灣也應找出本身問題,重新找到定位,以振興台灣電影。

  電影市場是電影的命脈,因此台灣政府應該將電影市場環境搞好,才有機會。大陸目前製片廠拍的片減少許多,現在多為合資。短期來看是一個經濟行為,長期來看是一個對行為的滲透。例如:蔡琴和費玉清在大陸的票,一張叫價到一千元人民幣的高價,其證明了大陸本身對外國的嚮往。進軍大陸市場後,其成功的影響將連同擴及其他電影市場。這個前景,所內存的資源意義,即是中國本身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十三億人口。

  香港電影有很多缺點,但是香港對自己電影有個支持的優點。台灣政府若不站出來,台灣電影歷史上將會記上一筆,成為歷史罪人。香港電影過去的"蛇形刁手"和近日的"少林足球"都在日本賣得很好。如果台灣電影要好,或許可以學習日本導演黑澤明所說:"日本電影一無事處,我們應該從頭作起"。電影本身應該是樂觀主義,但是不僅是樂觀即可,包括電影有關單位應該同時併行。

  大陸電影一年有八億六千萬的市場,目前大陸電影市場正值轉型期,也發生貧富落差、城鄉差距,改革開放也一步步蛻變、陣痛。大陸電影院大約五千家(包括劇場),多廳戲院則集中在北京、廣州和上海,近期在深圳也非常好。影城一張票約六十多人民幣。大陸之所以大舉開放香港投資影院,主要即是害怕全部淪陷於美國入侵之下。一個好的電影製片人,應該對電影市場要非常了解,整體策劃十分重要。

  當前大陸電影毛病出在盜版問題嚴重,盜版的負責單位為工商局的緝查總隊,上海的緝查總隊僅十一人。"手機"為了避免被盜版,以兩百萬人民幣和製片商談判。盜版對付盜版的情形也常常出現。前幾月北京宣言,電影多少時間內發行碟片,我們將跟你分帳期間的費用(協定多少時間不能賣出去)。香港盜版的規範,溯及販賣的商店,不僅是盜版商本身。以前香港盜版隸屬於海巡屬,現在警官都要負責抓盜版。碟片進口的登記,情報資訊,目前盜版主要是大陸和馬來西亞為主,香港不敢說沒有。三個月之內不出碟片,凡是三個月之內都是盜版,以海關方便執法。

  香港上映前三天,台灣和新加坡已經可以買到盜版,盜版幾乎還是香港電影製片商自己做的,而後再發行一次,雙重獲利。台灣年輕朋友常常是先拍再說,市場定位策略不清楚,而連是否上戲院都不清楚,拿到輔導金後,片子就拍,如何拍的?導演押了房子就拍了!當沒有錢和沒有專業演員時,只能靠"題材取勝"目前台灣電影可先以集中外力借助方式,策略少數幾部有影響力的電影,扭轉情勢。

電影的進步,跟不上年輕人的進步(思想/文化),目前的華語電影發展,應該做一個差異化的策略,區隔定位要清楚,拉高水準,小製作也該精準精緻。

------------------------------------------------------------------------------------------------------------------------

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

日期:04/22
主講:美學與行銷的交融-電影創製定位與策略
主持人:趙良駿 先生 / 香港電影導演會委員及秘書長
座談人:
黃茂昌 先生 / 前景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鴻元 先生 / 邁拓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張同祖 先生 / 香港電影導演會永遠榮譽會長
黃文英 女士 / 三視多媒體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


張同祖(香港導演會永遠榮譽會長):

這部片影我為什麼要拍?
這部電影與觀眾有何關係?
這部電影有什麼元素吸引觀眾?

電影海報:
例:陳可辛拍攝以作為"亞洲區市場的電影"的策略,進行拍攝!如:《見鬼》、《三更》,其要如何和眾多鬼片區隔行銷和凸顯特色?在美學行銷包裝上變得十分重要。如《見鬼》海報上,包裝的控制精心設計,打到人內心理的訴求;再如,《金雞》以塑膠人吳君如為主體,隱藏著多種美學的包裝符號,視覺化風格非常明顯。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在海報塑造上,則是表現比較前衛美學藝術,將格調顯現在海報上;《花樣年華》、《春光乍洩》也是,美術設計張叔平把其視覺風格感受,傳達給觀眾的定位在海報上,就可見到非常明顯。導演在拍片前,就可能浮現出一個圖像,很清楚的定位,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強烈去發揮其優點。《無間道》有兩年沒有賣出去,但是為何現在推出,"雙臥底"的元素概念加入是重點,然而在行銷美學上,如何強化更是重要。

陳鴻元(邁拓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台灣現在的國片,其多樣性和差異性太小,類型太過類似;再者,港台比起美商八大的發行上,過於粗躁,台灣手機率僅次於韓國、錢櫃KTV一年約五十億元營業額、台灣網路遊戲也發展蓬勃,然而顯見消費目標市場的選擇變成更多,因此在選擇電影上,自然會更小心,因而現在的電影走向變成,大者恆大、小者恆小,如國片的《十七歲的天空》即是一個小片的例子。我們看到,目前台灣電影對於預告片和海報策略,對於前述港片海報的策略和行銷定位上,其實均是仿照好萊塢模式,韓國電影亦然。異業結盟的行銷發行模式,也是目前顯見的策略,《大城小事》也札下一千多萬在電視上;一千萬在台灣大哥大上,然而其成本效益未見,為何呢?因為《大城小事》沒有將推銷電影本身達到強化的效果,策略定位錯誤。《醜聞》和《末代武士》的行銷上,在我們看到兩個明顯的差異,《醜聞》的策略將操作上放在裴勇俊,觀眾對電影本身產生錯誤認知,錯認為因裴勇俊讓《醜聞》賣的很好上,其實行銷商因粗心大意和過去經驗依賴結果,錯拚市場;反觀《末代武士》在渡邊謙來台,觀眾對《末代武士》早有一定認知,此做法只是在強化觀眾進入戲院看電影。

QA:
過去經驗和市場數據來推衍是否發行這部電影。再如《英倫情人》的推算過程,過去十年可能沒有相似的電影類型,市場上很久沒有出現,而後再評估劇本的吸引性後,認為有可能可以發行。目前,電影如《十七歲的天空》可能在探討上比較大眾化,深刻的探討不是非常強調,然而這種大眾化的趨勢,也是目前當前電影通俗化和好萊塢化,時下年輕人喜愛和可以接受的電影類型。MTV語言,對於觀影和語言上,與過去世代都有明顯的不斷改變,全球均有大的影響。例如:詹宏志舉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之例,大眾文化的通俗性讓市場接受度高。反觀電影市場,影展得獎的片,可能不再能夠證明可以大賣等。看電影,是一個高度社交活動的行為,當它是一個社交行為時,就不會希望有太大負擔,而期望有高度娛樂和一起歡樂,這也就是目前像《遇上波莉》此種愛情類型,受到觀眾喜愛的原因。


黃文英(三視多媒體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
從《海上花》開始接觸發行的策略;光點台北戲院,因而推了一系列影展,目的是希望透過多元文化吸收,而打破台灣目前比較單一的文化思維。今年,《十七歲的天空》在中山堂(一千二百多個位子),場場爆滿,其最後票房達到四百多萬,算是近年不錯的國片佳績。長期以來,台灣導演以個人品牌行銷為主,打個人戰,反觀歐美在演員票房、導演票房等多重考量,精準的對市場作評估。在目前,台灣資金缺乏下,又面臨台灣沒有票房的明星演員。保險業者、銀行、發行業者、影音週邊工業等,均在外國健全體制下,作整合性的行銷策略。當前,台灣在已經沒人看國片下,台灣又沒有EMBA人才對電影產業很清楚,因此在整合金融和投資上,顯得更無力。想片名和想海報等,其實也跟國際行銷定位上,緊密相關。

黃茂昌(前景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
電影產業基本不變的起點,第一在於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各地均為如此;第二可行銷度和可被放的可能,例如:恐怖片的類型定位非常清楚,但是如《咒怨》的降幅很高,每個禮拜變化降幅差異很大;而再如,近日的《十七歲的天空》將其定位放在同志片的小眾,製騙行銷者對於國內外同志片的產業和相關類型(包括對於同志片有興趣的投資片商有哪些),都有清楚的調查和了解,因此觀察其票房的成長變化,整體來說是成功的。第三,衍展性,也緊密與電影市場相關。目前韓國對於此,非常注重。增加減少的取決是不斷的過程。第四,"新意"?觀眾很清楚的會辨別新意在哪?進而吸引觀眾進入戲院去看。學製片應該先學行銷,目前台灣也面臨這個大問題,導演主導,以尋求各種管道的方式,爲的只是在於要拍完這部電影,然而對於宣傳和定位,甚至對於觀眾是否吸引和得到共鳴,均沒有考量在內!在執行電影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不斷反省的過程,電影的表現例子,目前台灣電影仍是非常抽象,無法用具體化視覺去表述,這零零種種都和美學和行銷密切相關。製片人和導演的差別,舉例來說,就像鼎泰豐的廚師就像導演一樣,把菜餚主的很好,而管理經營上,包括地點選擇和市場供需都要有一個人懂得掌管,這就是電影上的製片人。目前韓國電影者,即是很清楚自己的市場在哪。韓國日本和香港,目前電影市場的多元化,相較台灣的單一地方,即是成功的例子。在生活密切度緊密的關係下,我們應該仔細想想,放在台灣、中國、好萊塢、全球等市場,如何跨國性的打動觀眾,即為當前重要課題。

  目前台灣電影在不好的情況下,都對產業本身產生扭曲的想法,顯見在媒體報導上,一窩蜂的以奇蹟的電影例子,捧上天的去追尋奇蹟片子,跟拍的正當性被高度期待扭曲,中間的過程完全簡化省略的單純思考,產業的繁雜細節被省略化,趨向期待下一個奇蹟的電影出現。媒體的炒作緊密相關,無法反映市場。


==================================================END


April 20, 2004

Manuel Castells(1977)”The Urban Symblic”, in The Urban Question, 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Pp.215-221。

〈心得〉
融合本章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針對「都市風格」所提出的研究的方向、領域,以及分析性的理論架構,反觀自身對"上海影城空間文化研究"上如何探討出發,順而得以建構出分析的理論架構?或許誠如作者所提,可從「意識形態的一般理論」,以及「文化形式的韻律」兩者的結合著手。以上海城市為例:上海作為中國一個特殊性的後殖民城市,其意識形態混雜著過往殖民者留下來的文化遺跡及歷史現實自主性文化意識成份的集結。在現今上海城市努力走向全球城市的過程中,傳統性和現代性的意識錯綜、糾結,具體的在空間實踐上呈現出來。最明顯的例子,即是上海新天地的石庫門,其外表顯示的歷史傳統性色彩,內在卻表現異國文化的想像,並且透過空間的實踐上,緊密的與過往流動的消費者和當地居民作聯繫、互動,進而徹底展現出豐富的空間形式語言。然而,反映在上海影城空間上,由於影城本身所即是代表跨國企業資本密集所搭建出的電影消費空間,其所傳達出的主要權力論述,往往是服膺中國在強力主導上海走向全球城市一途時,特定利益者-跨國企業在影城投資上的合法性,然而,卻往往也在同時間,犧牲了聯繫社會關係的在地居民的論述權力,特別是在影城同時所帶來的購物中心集結,更轉變了舊有文化形式的韻律。

〈都市象徵〉

都市空間的文化形式=都市風格

空間裝載了意義

本篇,作者(Manuel Castells)對"都市風格",提出研究的方向、領域,以及分析性的理論架構。

空間形式-做為"意識形態"的表現,需由「意識形態的一般理論」,以及「文化形式的韻律」兩者的結合著手

作者指出:都市象徵之分析,可由意識形態-空間的實踐出發以聯繫社會關係,發現空間形式的語言;換言之,掌握對都市空間文化形式的分析,是將都市象徵的主題視為意象化了的意識形態。這是個複雜的分析角度,然而卻值得開發,而還未被開拓的研究地帶。

社會結構符旨的符徵:空間就是"社會結構符旨的符徵"

都市意象的自明性:每一個意象均連繫著一社會實踐

與社會實踐聯繫:「都市象徵」應該將其特殊性精確地根源於"文化形式"、"空間環境"與"意識形態"一般系統的結合,以及特別是與"其形式表現的結合"

意識形態趨向的表現:在都市空間的層次,有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實例的特殊性,這「意識形態的特殊性」主要以兩種方式表明-
1. 在「歷史現實的層次」上,意識形態的成分,是在"都市結構的每一個元素上"呈現出來的。都市元素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在同時也"強化了社會特性",因為它擁有一"自主性的特定邊緣"。
2. 經由「都市結構的形式與韻律」,社會實踐產生了"意識形態趨向的表現"。

正當性與溝通效果的雙重辨證:
1. 一意識形態不是其自身所界定,而是為其"社會效果所界定",它必然也能使我們了解意識形態論述的輪廓。
2. 每一意識形態,為了呈現”它們的支配性為一般利益的表現”,會"理性化特定的利益";但是給予"意識形態論述權力"的它常建構一"符碼",在這基礎上使"主體間的溝通變成可能";「語言與表現系統的集合」常是一個文化過程,這就是說,"由一支配的意識形態集合所建構"。

溝通經由認識過程而獲致

都市空間被象徵結構化
1. 如何指明這不是與空間形式無關的?純粹的意識形態實踐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地源於空間的形式結構的效果!
2. 都市象徵:源於"空間形式的使用",做為一般意識形態實踐的"發出者、轉播者、接收者"。
3. 都市空間:它不斷地被象徵所結構化。這象徵按照"意識形態內容"而生產而改變,而這內容由社會實踐,作用在都市單元之中與之上。然而,都市空間不是單純的白紙,意識形態實踐刻繪其上,它有一定的一致性。

源於都市計畫操作的效果

發出與接收之間
1. 對於周圍地區,它有種擴散效果,進一步對所有的人有種"普通的象徵效果"。
2. 訊息的內容在"不同的層次上"仰賴發出形式與接收形式之間一系列的對應與不對應。但是,接收訊息的是"主體"而"非形式"。當然,這些訊息有"空間"的成份,同時,我們對付的也就是這成份。

都市傳播
1. 都市的「轉播(relay)」:即”象徵的中介”使符碼的傳譯成為可能,或以一幫助接收的觀點,來融合不同的訊息為單一訊息。
2. 社會關係對空間產生了對意識形態的必然社會效果
3. 缺乏研究工具,較難作知識性的瞭解

形式語言的發現


==================================================END

April 18, 2004

書名:黃宗儀(2004)。〈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3)。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p.61-p.84。

<摘要>
黃宗儀此文研究的視點,試圖以上海為例,討論浦東特區如何致力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都市發展過程,闡明「全球化如何產生新的都市空間,以利資本流動。」研究者發現,在上海全球化的過程中,有一個二元化的傾向,即是「迎合資本流動所產生的城市空間一方面讓專業人士享有越來越多的權益」,另一方面「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空間卻一再被忽視。」...被避重就輕的是全球化導致的種種衝突。

<大綱>
一、「蓋了,他們自然就會來」複製浦東成全球城市的過程
二、全球城市的形成:可能出什麼差錯?
三、從弄堂到高樓:生活空間發生了什麼改變?
四、鏡像與幻影:誰的全球城市?

<焦點>
1.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影響"因果關係"或不能充分說明跨國企業精英對都市空間予取予求以及成功人士形象的普遍化的關聯,我們必須將此文化觀察與都市發展置入「一個更大的國家機制和意識形態」。

2.上海全球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進行是由於國家力量得強力切入,換言之,上海全球化一個最重要的特色即是「以社會主義的方式來實踐資本全球化」。...上海的發展說明了全球化過程中國家力量不容小觑,不能一廂情願地把跨國想像與資本流動解讀為國家力量的式微。

3.一方面,今日上海居民日常生活的弄堂快速地消失以便發展全球城市;而另一方面,"保存的弄堂建築成為全球資本的展示櫥窗"。最具體的例子莫過於鄰近淮海中路商區的"新天地廣場",石庫門弄堂被重新包裝為21世紀新上海的「飛地」,這處光鲜時髦的旅遊景點佔地三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六萬方米,內有各種高級消費場所,精品名店與各國風味餐廳,自開幕以來便成為"時尚代名詞"。新天地廣場正式上海全球化過程中"文化遺產資本化的明證",亦是所謂全球化的在地化表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