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1, 2004

石庫門

作者: 倪偉

來源:東方早報

石庫門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通常被認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之一。

早期的石庫門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初,它脫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一般為三開間或五開間,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築以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的特點。老式石庫門住宅,一進門是一個橫長的天井,兩側是左右廂房,正對面是長窗落地的客堂間。客堂寬約4米,深約6米,為會客、宴請之處。客堂兩側為次間,後面有通往二層樓的木扶梯,再往後是後天井,其進深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後天井後面為單層斜坡的附屋,一般作廚房、雜屋和儲藏室。整座住宅前後各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圍牆、廂房山牆組成,正中即為“石庫門”,以石料作門框,配以黑漆厚木門扇;後圍牆與前圍牆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閉的外立面。所以,石庫門雖處鬧市,卻仍有一點高牆深院、鬧中取靜的好處,頗受當時卜居租界的華人士紳、富商的歡迎。

在20世紀10年代以後,老式石庫門逐漸被新式石庫門取代。新式石庫門大多採用單開間或雙開間,雙開間石庫門只保留一側的前後廂房,單開間則完全取消了廂房。新式石庫門在內部結構上的最大變動是後面的附屋改坡頂為平頂,上面搭建一間小臥室,即亭子間。亭子間屋頂採用鋼筋混凝土平板,周圍砌以欄杆牆,作曬臺用。為了減少占地面積、節省建築用材,新式石庫門還縮小了居室的進深,降低了樓層和圍牆的高度。

與老式石庫門相比,新式石庫門在外觀上亦有所不同,新式石庫門外牆面多用清水青磚、紅磚或青紅磚混用,石灰勾縫,而不是像老式石庫門那樣用白色石灰粉刷,老式石庫門常用的馬頭牆或觀音兜式的山牆也已不再使用。另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新式石庫門不再用石料做門框,而改用清水磚砌,門楣的裝飾也變得更為繁複。早期的石庫門門楣常模仿江南傳統建築中的儀門,做成中國傳統磚雕青瓦壓頂門頭式樣,而新式石庫門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常用三角形、半圓形、弧形或長方形的花飾,類似西方建築門窗上部的山花楣飾,這些花飾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是石庫門建築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有些新式石庫門還會在門框兩邊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樣式,作為裝飾。總之,新式石庫門在建築風格上是更加西方化了。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隨著新式里弄和花園里弄的興起,石庫門就風光不再了,開始逐步淪為城市下層居民的棲身之所。但誰都沒想到,石庫門如今卻是鹹魚翻身,出盡了風頭。把石庫門“整舊如舊”的新天地已成為上海最時尚的淵藪,可那裏的石庫門是五臟六腑早給掏空了,只剩下了一個虛假的外殼,供人們去憑弔、緬懷。

==================================================END

“新天地”與新都市空間的意義(研究計畫)

作者: 包亞明

研究背景
在當代中國文化研究領域,從都市研究的角度關注文化與權力的關係,以及文化在城市空間和日常生活的演變過程中的巨大影響的研究還不多見。沙朗•佐京(Sharon Zukin)《城市文化》一書對紐約的研究,對於我們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沙朗•佐京的著作通過許多嶄新的細節性資料,深刻、細緻地描繪了美國城市由計畫型向市場型轉化過程中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美國城市擴展的方式與它們越來越依賴的文化的種種“自動化”的方面,沙朗•佐京的突出貢獻在於揭穿了這種“自動化”的文化的欺騙性與虛構性,沙朗•佐京深刻地指出:這種欺騙性的、不合邏輯的文化已經成了美國向全世界推銷的最重要的產品。沙朗•佐京詳細記錄了這些文化因素在街道上的各種體現方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反映方式,並且生動地描繪了這種文化的不同方面是如何強加在人們真實生活中的情景,以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如何深受這種象徵性經濟與公共空間的合作蹂躪。

上海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都市(global city),都市空間的巨大變遷不僅在物理向度上改變了城市的外貌,而且同時在精神與意識的層面上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上海都市空間的迅猛擴展,是以超乎通常現代化的發展觀念和手段推動的。這一過程既有合理的功能性的考慮,又同時受到夢幻式的想像與意象的引導。這一過程複雜地交織了全球化與本地化的各種因素,並將歷史性的資源與地域性知識的重建過程聯繫在一起。如果說衡山路酒吧一條街傳遞了一種與這座城市的半殖民地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獨特情調,那麼“新天地”則信心十足地改寫了這座城市最富特徵、最基層的生存空間。不過,這一地域性知識的重建,是在消費主義的語境中片面展開的,“新天地”在它大幅的廣告牌上宣稱:“明天、昨天與今天在此相會”,這一夢劇場的空間似乎濃縮了時間的一切特徵。

“新天地”位於淮海中路旁、黃陂南路和馬當路之間三萬平方米的地塊上,是一個經過好來塢式改造的“石庫門”街區。雖然“新天地”還沒有完全開發完畢,但它已經成了繼衡山路之後上海又一個“標誌性”的文化景觀。石庫門算得上是最具上海特徵的建築樣式和居住空間,19世紀中葉因為太平軍的三次進駐,江浙一帶的大量百姓湧入了上海租界,而石庫門建築就是為了滿足新移民的居住理念而誕生的。此後的數十年,石庫門在上海迅速擴張,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石庫門已佔據了市區住宅面積的六成以上,成為最具上海風貌的獨特建築。
如今,對於“石庫門”的懷舊可以在“新天地”裏輕鬆地收穫,而且還會同樣輕鬆地被消解。當你面對玻璃和金屬的大門、墊得齊腰高而且放得進幾輛小汽車的灶坯間,當你面對天井上後現代風格的“違章搭建”,當你坐在石庫門弄堂永遠也不會出現的廣場裏,你曾經如此習以為常的空間感受將會難以倖免地被肢解。的確,各種時髦元素都已鑲嵌進狹長的弄堂,酒吧、餐飲和商業在此彙聚一堂;舊與新、傳統與潮流、懷舊感與流行性在此得到了完美無缺的交融。但是,這已不再是最具上海特徵的生存空間,而只是一個有著石庫門外殼的夢劇場式的“景觀”。更重要的是,“新天地”同時還濃縮了特定歷史階段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關係,因而成為了一個十分難得的都市文化研究個案。

研究框架
本課題將圍繞上海舊區改造的城市規劃,以老城區改造和新都市空間的生產兩個方面為經度,以居住和消費兩個層面為緯度,立體地、多層次地討論新都市空間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社區”這一與人群相結合的空間概念和“消費”這一與人群相結合的行動範疇,來分析新都市空間的意義。本課題將從以下七個方面來分析“新天地”個案:

政府政策與“新天地”的誕生
香港里安公司在進行太平橋舊區改造時,因為有關文物保護政策的限制,不得不在紅線內建造高度不超過“一大”會址,並同樣具有石庫門風貌的建築。為了追求資本的最大化效益,里安公司聘請波士頓一家設計事務所設計了以休閒娛樂為主營業務的“新天地”。在“新天地”的設計與建造過程中,國際資本與政府部門及其制定的政策進行了多層次的“協談”。

舊區改造與“新天地”
“新天地”只是香港里安公司所承擔的一個龐大的舊區改造規劃的一小部分,這一計劃涉及了大量居民的動遷和重新安置,這些動遷人群對於他們生活其間的都市空間的認知和解讀,同樣組成了“新天地”文化敍事的一個組成部分。

地域性知識與資本的敍事
從香港里安公司在上海的投資歷程著手,分析國際資本的經濟行為與地域性知識的重建過程的複雜關係。一方面,地域性知識和“情結”成為了資本增值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地域性知識往往通過強調日常生活的權利來對抗資本與民族國家等的抽象要求。換句話說,“新天地”通過對消費主義和全球化的褒揚,有可能演變為一種完全壓抑革命話語的資本的敍事,這與國家意識形態的立場是有差異,甚至是有抵觸的,但是上海酒吧所主張的消費主義的資本取向,卻又滿足了國家意識形態對於全球化的文化想像。

消費空間、消費者與消費實踐
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解讀“新天地”裏的消費空間、消費者與消費實踐。

表演性、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
與波士頓的母本相比,“新天地”誇大了消費空間的表演性,壓抑了這一空間的公共性的交流功能,並將它移置到與之分離的太平橋綠地。表演性、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的複雜關係被不動聲色地加以重組。

傳媒與“新天地”
Art Deco風格與老上海懷舊
Art Deco風格是1920年代在上海盛行的裝飾性藝術風格,和平飯店是這一風格的代表性產物。Art Deco風格也是“新天地”最核心的藝術特徵。同時,Art Deco風格還成為了老上海懷舊的一個標誌性特徵。

研究人員
本課題組成員共有九人。負責人為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包亞明,其他研究人員有: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宏圖、李鈞,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研究人員朱生堅、張煉紅、劉軼,同濟大學文藝系教師郭春林、湯惟傑。

研究方法
調查、實證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多組個案調查為突破口,通過實地調查與訪談,力求在大量實證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新天地”的空間生產與消費機制,以及與這一都市空間相關的人群。


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結合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力圖嘗試一種在實證研究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的研究方法。


轉載:當代文化研究網 www.cul-studies.com

==================================================END

摩登的條件

作者: 倪偉

“摩登”從來都是有條件的,倘若誰都有資格“摩登”,那“摩登”一族豈不是與街頭揀垃圾者同流而合汙了?“摩登”的要義即在於通過包裝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品味,否則“摩登”何為?
且來看30年代的“摩登”條件。一個上海摩登女郎在春裝上的最低花銷是五十二元零五分,其必要的裝備是:深黃色紋皮皮鞋一雙,6.5元;雪牙色蠶絲襪一雙,1.2元;奶罩一隻,2.25元;衛生褲一件,0.80元;吊襪帶一副,3元;糺縵縐夾袍一件,8.2元;春短大衣一件,16元;白雞手套一副,2.8元;面友一瓶,0.75元;胭脂一盒,0.50元;可的粉一匣,1.45元;唇膏一匣,0.50元;皮包一隻,2.5元;電燙髮,5元;鉛筆一支,0.2元;蜜一瓶,0.4元。在今天看來,這裝備實在夠寒磣的,絲襪、奶罩、衛生褲竟然都沒有換洗的,簡直要被今天的摩登女們笑死。更稀奇的是,鉛筆竟也列入了摩登裝備中,有何用呢?也許是用來記錄洋裝少年的電話號碼?

這筆開銷對於那時在洋行供職的拿薪階層大概是可以忍受的。比如英電公司的高級職員月薪在60~300元之間,連在寫字間聽電話的也有60元以上的月薪。但是一般職員就承受不起了,商店職員的平均月薪30元,普通店員則在10~20元之間。要用兩個月以上的薪水來置辦摩登春裝,那怎麼捨得?至於工人,那更是想都不用想。一個中等收入的工人家庭,全家全年的衣著支出尚不到50元,有不少4口以上的家庭,全家包括衣服、被褥在內的衣類總值才百元出頭。50元的摩登春裝豈不嚇死人?

同一個城市裏不同階層的生活水平差異如此巨大,更不用說上海和當時內地農村還有著天壤之別,這就難怪要爆發革命了。
在今天,摩登的代價同樣昂貴。到恒隆廣場轉轉,一雙皮鞋、一件襯衫都標價數千元,這些玩意兒可不是每月才領幾百元生活費的下崗工人們敢於問津的。現在的年代是,有些人摩登到專為了買一件襯衫而直飛巴黎,而更多的人則淪落為“摩登”的化外之民了。


==================================================END

書名:戴云云(1999)《上海小姐》。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

※三個摩登女性

※話說旗袍
看看30年代的明星照,大都是著旗袍的。旗袍,旗人所著之袍也,是滿族人的服裝。30年代初,敢于領服裝之先的上海時髦女性不斷將旗袍進行改良,旗袍的下擺逐漸收斂,由斜線變為直線,腰身及袖口相應縮小,長度縮短至小腿,為便于行走,下端衩高至大腿,整件旗袍緊緊裹著身體,充分顯示了女性的曲線美,尤其使隆胸丰臀的女子更顯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旗袍不僅對于身材的要求很高,而且對舉止、步態也有很高的要求。現在的女性舉手投足幅度很大,太有鋒芒,就很難將旗袍穿得好看。

※再說旗袍

※“三寸金蓮”

※高跟鞋的來歷
(1)據考,中國女子纏足之風始于北宋,之后的几百年間"三寸金蓮"一直是衡量女性之美的重要標準。這種風尚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是時代的潮流,知識的力量,喚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識。女子學校的蓬勃發展,使相當一部分女性踩著天足,走出家庭,投身社會。大概又過了十年之后,再一次情行大變,人們的審美情趣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開埠以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洋人落戶,他們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最早讓上海小姐們興奮不已的就是高跟鞋。在旗袍正在盛行的年代,高跟鞋比洋裝更早地讓他們感受到了時尚的魅力。 
(2)1938年出版的婦女雜志《玲瓏》在中頁用了整整一版篇幅介紹了"婦女們的鞋子"。這樣的高跟鞋是當時的上海小姐們出入各種社交場合的必備行頭。

※女子髮式的變化
(1)民國初年,女子多半都梳發髻,變化也在發髻上體現,什么橫S豎S。雖然也有很多種"髻"法,但是對於一個年輕女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有意思的是,標新立異的發型改良,最早源於青樓女子,她們的創意是,除了腦後梳髻之外,還在額前多留了一綹頭發,稱之為前留海。這前留海也有桃子式、一刀平等多種變化。 
(2)到了20年代中期,隨著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女子們也學男人的樣子開始剪短髮了。那時候,短髮成了知識、進步的象征。 
(3)30年代以後又是好萊塢的電影刮來了旋風,美麗的電影明星,不僅展示了迷人的西服洋裝,那一頭飄逸的卷發更是讓上海小姐神往不已。當然,馬上學習是無庸質疑的。在還沒有電燙的時候,上海小姐們燙發的工具是火鉗。把火鉗放在火里燒燙,再在頭發上夾出一卷一卷的波浪。這種做法很多年以后又被愛美的上海女性拿來嘗試,但在40年代電燙出現了之后便無人問津了。電燙給上海小姐的發型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頭發的款式由此而變得非常的豐富。大波浪、油條卷、反翹式,花樣繁多,千姿百態。

※從束胸到隆胸
(1)從20世紀初女性的照片或畫像上,可以發現她們的胸部都是平平的,幾乎和男人一樣。
(2)進入民國之后,自由解放的思想逐漸建立,男人剪辮,女人放足,那些長長的束胸帶和裹腳布一樣,成為女子革命的對象。于是,以自然之身著裝示人,便是當時新女性的選擇。薄薄的旗袍里,透出了肚兜或是背心的輪廓,自然優美的曲線被大膽地展示出來。當然,那時女人的內衣便是肚兜和背心。
(3)同樣在這幾年間,西方女性的內衣已經經歷了兩次革命,女人,女人們早已擺脫了冗長的束胸帶,就連那些能塑造蜂腰肥臀的束身衣也因為阻礙行動,影響健康,而被追求自由輕松的女子拋諸腦后。取而代之的就是隆(文)胸。
(4)20世紀30年代,上海人第一次從好萊塢電影里看到了隆(文)胸這種東西。面對這一能夠好好地修飾體形,展現風姿的法寶,上海小姐們躍躍欲試。m於是,當法國的舶來品,千里迢迢運到上海后,文胸便在上海各階層的女性中慢慢流行開來。
(5)真正讓上海小姐開始接受文胸的是在上海有了一家"古今"胸罩店之后。據說創始人是30年代流落到上海的白俄,不知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習慣,還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在熱鬧的霞飛路(林森路;現在的淮海路)上,開創了(古今)這個品牌。她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成就了上海小姐追求優美體形的愿。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量身定做",這個法寶直到今天還在"古今"發揚光大,在同行中獨樹一幟。於是,"古今"品牌成了當時胸罩的代名詞。也因為用的人慢慢多了起來,各種品牌的胸罩店也就越開越多了。
(6)有了文胸之后,新潮的上海小姐又穿起了文胸式的泳裝。在爭取男女平權的時代,女性不僅可以涉足體育,而且還穿著泳裝走向遠東和世紀的賽場。從束胸到使用文胸,不過是二三十年的時間,而人們的審美觀念卻發生了翻天翻覆地的變化。不僅如此,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就已經有大膽的上海小姐嘗試隆乳和使用假乳。從這點上大概可以看出上海女性的超前和她們勇於走在時代前列的創新精神。

※日新月異的女子時裝

※鴻翔和朋街
(1)1917年,上海第一家國人開的女子西服店"鴻翔"時裝公司誕生。

※“雷絲”和鑲邊

※摩登女性的首飾。
(1)摩登女子必須根據不同的場合、季節和服飾來選擇不同的項鏈、耳環、手鐲、戒指、胸針等飾物。于是、金銀首飾,珍珠翡翠,就成了太太小姐們分外垂青的收藏。這些來自不同的小姐閨房的首飾盒,大概也就是當時小姐們身價的體現了。不管是電影明星還是普通百姓,身上都平添了許多飾品。
(2)在女人的飾品中,實在不只有首飾。她全部的裝備應該還要加上各種大小不同、質地不同的包袋﹔還有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只是為了裝飾的扇子和陽傘。這些,都是那個年代的小姐們必備的行頭。

※西式的閨房
(1)"滬上三胡":胡寶玉(名妓)、胡雪岩(紅頂商人)、胡公壽(畫家)。
(2)上海租界地內自1882年起建立發電廠,華界在1907年才有電力公司。在20年代,電燈雖逐漸已普及,但有這樣的落地臺燈的,不是富家豪宅,就是風月煙花場所。

※拍照的姿勢
(1)30年代,女子的手中有了道具,如一條手帕、一把扇子、一根柳枝、一頂花傘、一枝香菸,甚至是一本精裝書,而坐姿和立姿也不像早先那樣端正了。因為硬木的太師椅換成了西式的沙發,坐相自然要隨意些,或兩腿交疊,雙手握著放在膝蓋上,或翹起二郎腿,把手放在沙發扶手上,顯出嫵媚和華貴的樣子來。

(2)40年代,似乎流行拍半身照,手扥香腮。

※老上海的選美風
(1)1897年李伯元首開花榜(四大金剛;林黛玉/陸蘭芳/金小寶/張書玉),是為了增加報紙(遊戲報)發行量;1946年選舉上海小姐,是為了募集救災款項。
(2)入選對象層次不同,起先在妓女中間選,後來在名伶和歌星乃至大學生中選。

※“上海二小姐”
(1)謝家驊,荣梅莘;50年代移居香港,70年代初謝家驊病去世。

※銀幕下的摩登女
(1)王漢倫《孤兒救祖記》(1923年)。
(2)蝴蝶《火燒紅蓮寺》《啼笑姻緣》《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有聲電影)《姊妹花》。
(3)阮玲玉《三個摩登女性》《新女性》。

※上海舞女的命運
(1)1932年建造的百樂門舞廳,它的舞池鋪有當時罕見的彈簧地板和玻璃地板,被稱為"遠東第一府"。
(2)在上海數十家舞廳中,領有執照的舞女多達1000多人。舞女的來源,有來上海謀生的鄉下姑娘,有逃妾、俾女、小明星,也有小職員、女學生,大都為生活所迫而下海伴舞。

※上海歌星
(1)1923年1月23日夜晚,上海廣東路大來洋行屋頂上的澳幫斯電台開始廣播。這是上海開戶以來的第一次無線電播音。十年之間,上海廣播電台猛增至數十家,民間收音機的擁有量達到了七萬台以上。
(2)王人美《漁光曲》、白虹、龔秋霞、白光《何日君再來》、周璇《馬路天使》(天涯歌女)、姚莉《恭喜恭喜》《白蘭香》、韓菁清、李香蘭《夜光香》;印著她們的肖像的畫報廣告充斥大街小巷,她們的緋聞趣事成了市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滬上的越劇女伶
(1)30-40年代,專為婦女編輯的雜誌極少,而《玲瓏》是其中的一種。

※烟花巷中的摩登女
(1)1920年上海租借裡有6萬多妓女,到1928年竟激增到12萬以上。
(2)"先生"和"倌人"是上海灘的高級妓女,而高級妓女是風雅華貴的大商戶的縮影。"書寓的先生":彈得一手好琵琶,能唱崑曲和京劇及小曲,以說舒唱曲來招待來客,一般陪酒不陪宿。"長三的倌人地先生":也以讀藝為主,但若日久生情,有了相好時,也贖身。
(3)當時上海連排成行的石庫門弄堂裡也誕生了一批名震的煙花女子。
(4)1917年,劉海栗主持的上海美畫第一次使用了人體模特兒。此事在上海灘引起軒然大波,封建衛道人士在報紙上攻擊劉"狂妄無恥"。一些輕薄少年和潑皮流氓乘機到處都受妓女的裸照。市面上出現了"模特兒"春畫,有的劇院在電影正片前也放映幾張"模特兒"裸體畫。

※南京路上的”康克令”小姐
(1)1917-1934陸續開張的四大公司中,率先破例雇用女店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久各各公司起而仿效。
(2)澳洲華僑後裔郭琳爽-康克令(Conklin)金筆書櫃,召聘售貨小姐,不僅年輕漂亮,還會講英語。
(3)舊時的女子閒暇時喜歡翻閱電影雜誌,而現在有幾個女孩能坐定下來看電影畫報的?看電視、唱卡拉OK、打保齡球、跳迪斯科...外面的世界太精采,現在的女孩再也無心閒坐消磨時光了。


※紅遍上海的摩登才女
(1)張愛玲,祖母是李鴻章之女,母親喜畫油畫,愛彈鋼琴,出自將門又追逐新潮。時髦的張愛玲,或長髮披肩、花短裙、白皮鞋,或戴西洋草帽、燙髮捲、配上一對大耳環,或披寬大袍的清式古裝,或穿鑲闊邊的緊身短袖,或套波浪形下收腰的西式上裝...活脫脫一個十里洋場的富家小姐。胡蘭成。
(2)40年代初,她從香港回到上海時,穿了一件低領的超短旗袍,這件旗袍的樣式經過改良,變得簡單之極,只需從頭上套入,在領子上打結即可。而顏色卻是大紅底配大朵藍色或白色的花。
(3)摩登女子速朽的多,而張愛玲這個摩登女子卻是不朽的。
(4)中國女子喜歡穿洋裝。外國明星卻愛上了中式服裝。

※中國的”娜拉”
(1)董竹君,生於1900年。在上海灘成了中國的第一代女企業家。她是聞名全國的上海錦江飯店的創始人。1997年的12月,98歲安然逝世。

※張園-摩登女子的T型舞台
(1)泰興路南京路以南。
(2)"安凱地"洋樓:會議廳/舞廳/酒吧;"海天勝處"劇場:青一色女孩兒扮演,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電器屋":電燈/電鈴/電扇/電爐;彈子房/網球場/照相館

※摩登女郎和西洋公園
(1)20-30年代開始,上海傳統園林逐漸衰微,西式的公園大量湧現,並且對華人開放。洋式公園中最典型的要屬法國公園(EX:復興公園)。
(2)茅盾《風月景談》,「西裝革屢燙髮旗袍高跟鞋的一對兒,在公園的角落,綠蔭下長椅上,悄悄兒話語。」

※麗娃麗坦的女遊客
(1)30年代的少女已經能夠穿上迷你裙,向世人展現女性腿部的魅力了。
(2)麗娃麗坦(西班牙文Rio Rita),原意為"麗娃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營業性的"休閒場所",服務對象是"外國僑民"和"高等華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