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6, 2004

書名:、(2002)。〈全球化、全球城市和中國都市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p.141-p.194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全球城市(世界城市) Global City (World City)
中國 China
都市發展策略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空間再層級化 Rescaling

全球化的衝擊下,使得中國大陸政府不得不順應開放市場的波動而在城市政策上做調整與適應;明顯例子-原本宰制中國大陸城市發展的"中小城鎮建設",勢必配合這股全球化的浪潮有所調整。

1.1980年末-1990年代:城市-區域研究(現已蔓延新研究課題)

Castells
Amin
Thrift
Alden
Geddes:1915年提出「世界城市」(World City)
Peter Hall:1966年《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y)
Friedman:1980年初,建立「世界城市」(World City)假說,賦予新的研究定義,正式引入城市研究的範疇;強調”勞力分工”和”生產中心”
Sassen:將「世界城市」(World City)聯結在全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概念,並與「全球城市」(Global City)劃上"等號"(新的都市層級,討論:國家城市-區域全球-區域的層級)
Douglass
Yeung
Shachar

2.判斷全球化意涵的指標?(跨國總部/財政/經融/交通節點/電訊/法律/廣告/大型活動事件...)

3.
全球化經濟勢力拆離原本國家界限論述←忽略:”國家角色和功能”的解讀
全球城市:1.新經濟結構;2.新空間生產;3.城市空間發展
國家角色→「空間層級」操控/「領域化(territorialisation)」策略
→再次扮演一個"累積資本"和"提升國家"和"城市競爭力"的角色

4.
毛澤東時期的計畫經濟體制→中國1978年的經濟改革
國家主導城市發展政策→趨於”市場機制”領導/全球經濟的操縱(大陸經改一股新的空間力量)

全球化競爭壓力→門戶開放政策(The open policy):新的國際勞力分工
→國家(中央和地方),全球化帶來的”地方衝擊”和國家所調適的”都市發展策略”

5.空間經理(governance)

※〈全球化和全球城市〉
1.“城市和區域發展”主題
全球經濟體系變遷造成空間上影響:無國界的城市-"區域"逐漸取代國家功能
全球城市的開始:新的國際勞力分工模式/專業化的聚集/生產者服務業強化

※〈中國的都市發展策略〉
1.城市:成為體驗中國經濟成長和國家投資建設的重要空間節點,特別是沿海各省份的城市,則是透過外資投入和進出口的連結,正式地帶領中國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的版圖之中。

2.經濟改革之前的大陸城市發展政策:直接與國家政策相關/國家投資多寡和城市發展速度成正比。

1950年的中國城市政策;強調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下所產生的衍生物
"沒有都市化的工業化道路"
早期的中國政策朝向:控制城市的成長和限制城鄉間的移民為主要防止都市化的方法;包括(1)透過中央限制城市勞力的供應量;(2)戶口登記制度;(3)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度等來限制。

60-70年代間的文化大革命:反動與極力鼓吹「去都市(de-urbanization)」行動(上山下鄉,讓大量的都市年輕人下鄉服務來平衡城鄉間的發展,結果卻使得城市發展呈現嚴重的衰滯;甚至倒退)

戶口登記制度逐漸瓦解:使得更多的鄉村勞力人口取代城市的勞力工作
文化大革命時期下放的年輕人,逐漸回到城市
國家對城市成長的控制卻未曾鬆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延續毛澤東時代重視中小型城市的發展策略仍為曾因為經濟的巨大變革而有所影響)

3.
上海和北京因"地方官僚體系不同形式",造成了主要工業型態上的差異:
上海:以一個"直轄市"的地位和"單一地方政府系統"來支持大型集團企業的優勢發展;北京:以一個"片斷的官僚形式"來支持小廠商發展(即是地方官僚透過與小廠商和個人網絡結構,形成所謂的"創新網絡")

上海的開發事件:浦東計畫、三二一產業調節政策、陸家嘴和外潘、漕河涇和張江

==================================================END

外章:Media &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 Group(三月二十五日)

日期:04/03/25

地點:台大星巴克

成員:Austin, Jerry, Angela, Albert

內容:

Chapter1:出口民調

1.美國,美國初選制度先表明自己的黨(政治傾向)

2.布希亞:擬像/模擬-數字只是一個再現系統/數字會不斷的繁殖
符號經濟學(意指-意符的對應,已非對應關係,也非一對多;比喻-利用力學來解釋/黑洞(存在的狀態).內爆:所有東西都在裡面爆破,被其吸進去;符號不在其符號層次中內爆,而是超脫符號層次的意義發酵/衍生)對馬克思物質性的翻轉/如何談論民意調查?人已非重點!民意調查這樣的一個再現系統(數據層次),對"模擬系統",常常造成的效果是Obscene(猥褻).搞雜,這種"東西"常常造成反轉;政治傳播裡的後現代現象;全民亂講和政治場域的相互模擬(陳定南.蘇貞昌),拼貼.嘲諷~反饋/民主是一種虛擬的,對布希亞來說,沒有一個真正的民主!

3.波斯灣戰爭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存在於媒體.遊戲之中? 槍擊案從來沒有發生過?它只發生在符號層次,我們透過的是電視畫面...從真實的社會情境轉到媒體再現/膜拜電視/恐慌焦慮

4資訊不多時,媒體依賴度需求變高(記者會的相互模擬,真實的不斷轉來轉去)

5.葛蘭西:
1.有機的知識份子:非為了自己的名利,重新詮釋共識(common sense);翻轉原有的社會秩序;記者如何成為一個有機的知識份子?/會直接涉入社會行動
2.傳統的知識份子:御用
Power Blog

6.李歐塔/巨觀敘事被打破
7.反應真實母體的狀況(諾爾紐曼(西德):意見氣候)

8.拉查斯菲爾:傳播要走向科學/成立民意調查中心/閱聽眾的基本預測"人是害怕孤立的"/人對外在氣候的接收,他所接受到的強勢氣候與自己意見相符時,表達意見的”意願”會愈強(反應:意願);沉默螺旋最大的缺點:意願?孤立?

9.社會科學:數字代表民意走向 / 民意調查被消費 / 各家電視台各家開票

10Peter Greennaway:後設電影
淺碟:可能帶來的空間和力道更大

陰謀論?
涵化研究

Chapter2:文化指標

1.文化指標:方法上的內容分析(類目),社會變遷的轉變(透過媒體內容);再現文化狀態,象徵代表一個文化狀態(語言的用詞用語/大陸的偏重/上海何時出現?)(永遠有一條通往上海路?)量化的文化轉向(瑞典/行政意義);文化指標是指從媒體的內容;方法上非常弱的

2.文化指標-文化政策-文化運動的關係是薄弱的

3.暴力描述(涵化):非語言和語言的暴力/情境狀態 涵化的基本立場:重量使用者;輕量使用者

4.文化研究在質化和量化中的差異,美國和英國?

5. Hall / Morley 優勢者.協商者.對立者(將閱聽眾刻意作分類)

6.人-研究對象 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主體的關係 / 研究的交代(劉)

7.超現實到魔幻寫實

8.林燿德(台灣文學)

Chapter3:城市社會學 .文化地理學

1.城市社會學 社會學的解決方式...
2.文化地理學 / 文化政治 / 文化懷舊.後現代.老上海
3.index / 時代精神(社會學概念) / 用一個名詞去解釋一個時代的共同精神
4.文化研究 /暴力指標

==================================================END

閱讀:跨國空間與城市連結:全球化情境下的香港上海雙城記

作者: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黃宗儀 ; 全文PDF

會議網址:http://www.cc.nctu.edu.tw/~cpsun/culture-flow-conference.htm

摘要:

1.本文將說明當今地理學對全球都市區域與連結的討論”並未深入思考文化的影響和地位”,"地理尺度"並不等同於"組織生活的空間感",全球城市的"地理重整"如何讓"規劃空間與感知空間"完美接合?因應全球資本所需的城市連結與此新地理區域的文化流動關係為何?城市區民是否因都會擴展、區域合作而產生新的身分認同或矛盾?

2.全球資源的重新分配重塑區域地理階層的同時是否也"重繪空間使用者的認知地圖"?

3.取徑文化研究,以日常生活、傳播媒體、文化文本等不同方向切入與地理學對話

4."地理學"與"社會學"研究"全球化地理"的新走向以及此研究轉向所代表的意義

5.方法論上引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空間理論中對”規劃空間”與”感知空間”的區分來對照並置社會科學與文化文本

6.希望以跨領域研究的方式來理解現今"文化流動"複雜多變的境遇

7.全球城市模式→城市連結與都會/新區域主義

8.
核心城市與其大小不等的腹地
組合或集合城市
合作形式連結的城市

全球城市
全球都會區域

城市連結在跨國之間的重要性
全球化流動如何重塑地理空間
當今全球化的趨勢即是世界各地皆發展成以城市為中心的新全球資本主義
都會區域與城市聯結

9.
地理學對全球區域都會與城市連結的研究或許仍在起步階段,目前也難以有定論,淡無庸置疑的是這些論辯為我們今日研究"跨國空間與文化全球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地理學學者指出資本絕非憑空流動,而是仰賴種種物質建設與具體空間
全球城市作為全球化之策略性空間的意義
空間全球化共承德以落實在國家領土,運用國家機構資源
跨國資本是藉油城市提供的各種軟硬體設施、資源與人力來組織、推廣與管理經濟活動

10.鏡相她者:暗示雙城記論述中常見的邏輯便是透過對看來定義自我

延伸:2003年文化研究學會〈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談老上海的懷舊論述〉

心得:上海戲院與影城編織了上海電影和文化的地理圖像,影響的不僅是電影院造成的文化和資本流動,更據點的擴散週遭地景的形變,消費空間也產生了變異

==================================================END

書名:杜雲之(1975)。《中國電影七十年》。臺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

〈日人合併上海各電影公司〉
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月二十一日成立「滿洲映畫協會」(長春附近設製片廠)
民國二十七年(1938)二月在北平成立「滿映」的分支機構-「新民映畫協會」
民國二十七年(1938)八月完成「茶花女」,後爆發「茶花女」事件(光明影片公司)(使得上海電影界人士不敢再蹈「茶花女」事件)

金子

劉吶鷗
張善琨

川喜多(中國通.青年時居住中國,肄業同文書院和北京大學,能操流利華語)
“掛洋商牌作護符”(向英美等國政府註冊,聘請一位外國人做名義上的負責人)
「中聯」: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4月,合併十二家公司/上海未撤走的電影從業員,90%參加中聯


〈川喜多長政經營「華影」〉
「戀愛為中心」「大題材的中國電影」
1942.5~1943.4「中聯」:共拍攝50部左右影片(2/3「戀愛為中心」)
民國三十二年(1943)五月:三位一體(中聯、中華電影、上海影院公司;製片/發行/放映)

==================================================Next1

Book:The Ambiguity of Entertainment:Chinese Cinema in Japanese-Occupied Shanghai, 1941-1945

By Poshek Fu

Book:Chinese Cinema's Economic Reform From the Mid-1980s to the Mid-1990s

By Ying Zhu

自從八○年代中,中國大陸的視聽工業有一系列地方分權和市場化的改革目標。檢測從八○年代中到九○年代中電影產製的改革影響趨勢,中國電影改革已有商業化、民營化和娛樂電影的結果。於此期間,全球受歡迎的好萊塢電影再次清晰的掌握中國電影觀眾的胃口。

七○年代晚期的經濟計畫運動,轉變了過往蘇維埃經濟型態

1984~1988年中國面臨經濟和電影工業制度的全面改革調整階段

1984年,電影只賣出二千六百萬票房,自1980年下跌百分之十

==================================================Next1

March 21, 2004

書名:Toby Miller等著,馮建三譯(2003)。〈第五章 發行、行銷與映演〉《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p.239-p.248。

1. 「商品美學」(commodity aesthetics)這個術語掩飾了二者的區別,一邊是商品的許諾(愉悅);一邊是驅動商品產製的力量(利潤)。

2. 好萊塢在全世界電影業的地位解釋:
卓越的生產價值
寡佔市場的卡特爾行為
製造了品味的移轉,但並沒有移轉科技或投資的文化帝國
美國的符號價值散發不絕的吸引力(超凡的現代性、通過情愛、性慾、商品、社會和個人問題...等)

3. 好萊塢賴以控制"文化勞動的條件"及其可能空間-"販售"

4. "發行"變為產業的電影核心轉移;"電影行銷"地位的變動
5. 音像視聽業的重整

6. 七○年代起,投資於行銷及觀眾研究經費水漲船高。「這樣個工業城鎮,主宰其走向的媒體企業集團,對於具有企業管理專長的人,更為寬心,勝於對媒體大師的信任。新世代的片廠總經理,已經是滿口行銷研究的語言」(p.241)(註:中國電影何時注入行銷觀?台灣有嗎?)
7. 雷根主導的八○年代,行銷在全球好萊塢之中,站穩了位置。
8. 美國大片廠垂直整合了各發行環節,即便其最上層的戲院放映失利,它們仍然能夠利用廣大的美國電視市場,確保投資的快速回收。(p.242)
9. "發行權力集中"對民族文化樣貌的影響
10. 發行、發行、發行-這才是問題的所在...只因為大片廠夠力,電影就上了這一百家戲院了。(p.243)

11. 影帶影碟的發行權;販售給零售業者(p.243)
12. 製造商/供應商
13. 新技術的轉變,"戲院"發行應當仍可存在,就如同它已渡過電視及影帶影碟錄放機的衝擊。(p.245)
14. 在國際之間發行戲院電影,非常昂貴(電影拷貝、廣告及人工-多媒體行銷及場域;龐大得科層體制,在在需要成本)
15. 價格競爭→市場佔有率(戲院映演數?政策/企業)

16. 首輪戲院/二輪戲院←(新舊上海戲院/新舊上海影城)
17. 經濟學家所稱:「產品區隔的進入障礙」(昂貴的行銷訴求:打擊對手;讓新競爭者無法進入市場,造成行銷成本的攀升)(p.246)
18. 因素之一:消費者「積累偏好」(媒體塑造建立廠商優勢;壟斷觀眾注意力)
19. 好萊塢百分之九十五的電影票房一敗塗地(高投資;高風險→經濟規模障礙)
20. 消費者「行為」及閱聽人與市場研究
21. 行銷環節的儀式化綿密過程,彷彿蓋摩天大樓的駭怕莫名

==================================================Next1